建筑的没落与复兴诠释

建筑的没落与复兴诠释

ID:17901162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9

建筑的没落与复兴诠释 _第1页
建筑的没落与复兴诠释 _第2页
建筑的没落与复兴诠释 _第3页
建筑的没落与复兴诠释 _第4页
资源描述:

《建筑的没落与复兴诠释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建筑的没落与复兴诠释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导致了建筑面貌的一致,忽略了环境与人情;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恰恰是针对“建筑面貌”做出了回应,使得建筑在“建筑面貌”上丰富起来。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一、现代主义建筑的没落  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背景,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种适应于工业化的大规模营造的建筑形式。简单的外形,绝大部分没有任何传统的形式,大部分没有细节装饰,因此具有高度理性的、功能主义的特点。历史的看,它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具有比

2、较清晰的社会主义倾向,改变了数千年来设计仅仅为少数权贵服务的基本立场。它的核心内容不是简单的几何形式,而是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达到低造价、低成本的目的,从而使设计能为整个社会服务。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的外形,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方盒子和其反传统、反装饰,采用新工业材料并实行“预制件”与“装配化”而发展绵延,成为统一的“国际式”。而时至20世纪七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己走过了它的“不惑之年”。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面貌变化万千,被工业化、的刻板的、冷漠的、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建筑取而代之。“从东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3、,从赫尔辛基到汉城,从洛杉矶到上海,通过建筑的同一面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非常一致的“世界村”,现代主义建筑随着其在美国的空前发展,民卞的内容逐渐消失,而形式内容高度发展,以至形成“国际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内容是“功能的”、“理性的”、“反传统的”、“反装饰的”,服务对象是穷困的劳苦大众,正因为它是反传统的,所以它割断了历史性与时间性,也正因为讲其功能而使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片面的形式,以致于“冷漠”、“无情”忽略了环境与人情。  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他的著作《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用第句话“于197

4、2年7月15日15点32分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死亡。”来说明现代主义建筑。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  后现代主义建筑从时间上划分可为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其中心是反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风格,认为“少既是厌烦”,“多”并不是“少”。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的《现代古典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奠基著作。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展览的形式出现,被视为反对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的宣言,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结束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始。1972年,

5、罗伯特·文丘里出版另一本著作《向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提出的隐喻和混乱的审美趣味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雏形。罗伯特·文丘里之后,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他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筑语言》的出版,使“后现代主义”词广为流传,并成为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1969年,罗伯特·文丘里的“母亲住宅”,采用了历史建筑符号和戏谑的方式建造,是体现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最早建筑。1974年,菲利浦·约翰逊的“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大楼”

6、成为其里程碑式的建筑,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位置。  后现代主义建筑“倡导者”主张“以装饰的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人的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的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符号的装饰,加以折衷的处理,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对于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可以这样来理解,是以一种突破的手法来摆脱现代主义在形式上束缚。其实,“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之1:加扮一些什么的混合,称为‘双重性’。之所以叫‘双重性’,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方面的影响,

7、另一方面则是符号学的影响:建筑开始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同时开始为特定的专门的对象提供符号象征的服务。”后现代主义建筑高度重视建筑的形式,他们反对现代主义、功能士义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  三、“没落”与“复兴”之间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个重要不同就是,不否定装饰性,主张从历史素材中抽取历史元素,加以利用、重组,从而具有其新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并没有针对现代主义的本质内容提出反对性的“反对”,只是在形式L做出了尝试。现代主义反前现代主义乃是“取代性的反”,而后现代七义反现代主义乃是“消解性

8、的反”。  近十年来,随着后现代建筑风格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对“现代”设计观念的反思和质疑,在设计上更加注重人对“场所”的心理需求,使得“现代”与“后现代”思想在设计土的运用与空间的转换匕有了新的诊释,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