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界首市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阜阳市西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3°00′~30°30′与东经115°15′~115°32′之间.南北最长为58公里,东西最宽为25公里,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49%.该市东接太和县,西北与河南沈丘县相邻,南与临泉县隔泉河相望,东南与阜阳市区毗连.市人民政府驻界首.全市现设3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11个镇.一,市名由来,治所及疆域变迁〔建市经过〕界首市是1989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界首县为界首市.追溯它的建市史还可追溯到民国36年(1947年)2月
2、18日,沈鹿淮县民主政府成立于城,初领今境内光武庙,黄桥2个区.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第二军分区解放处于豫沈丘县和皖临泉,太和县交界的界首(原属太和县),皂庙(原属沈丘县),刘兴(原属临泉县)3个镇.6月,再克之,仍属沈鹿淮边区县.10月1日,3镇解放,成立以太和县的界首镇,临泉县的刘兴镇以及河南省沈丘县的皂庙镇合并组建的界首市民主政府.11月27日,在原太和县的界首集改设界首县,划原属太和县的李兴,光武2个区入界首县,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12月,在今市境南成立泉阳县民主政
3、府,辖今境洪庄(今胡集),砖集,陶庙3个区.38年2月,撤销阜北,界首,泉阳3个县,恢复太和等县旧境,并以皖豫交界的三镇为基础,组建县级界首市,属阜阳专区(驻阜城市,今阜阳市区).4月15日,皖北行署公告,界首市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阜阳专区.1950年7月,界首市区分设4个派出所,郊区分设8个乡(桑树,段寨,江庄,田楼,尚庄5个乡由太和县划来,荣老家,曹寺,田营3个乡由临泉县划来).后因紧缩机构,撤销界首市,降为太和县界首镇.1951年2月19日,经政务院批准,恢复县级界首市,仍属阜阳专区.7月,
4、撤销界首市郊区,8个乡归原县,市区改建西北(后改为"西平"),卫民(后改为"裕民"),民主,利兴(后改为"力行"),光明,颍祥(后改为"迎祥"),新华,太平8个镇.1953年6月25日,政务院批准,撤销界首市,分太和(8月正式划走光武,大黄2个区的35个乡.其中,大黄区有金寨,郭寨,靳寨,汪庄,大黄,苗桥,吕寨,段寨,肖楼,桑树,骡王,方楼,夏庄,田楼,饶楼,巴楼,郭小店,韩湾18个乡;光武区有范寨,邴集,尚寨,刘窑,马集,姜楼,大东,范桥,刘桥,柳林,申湖,光武,张堂,赵寨,芦村,枣林,黄寨17个乡);临泉
5、的陶庙,胡集,砖集3个区45个乡(其中,洪庄区有任寨,张腰庄,王付全,赵集,胡集,王烈桥,范大庄,老董寨,大顾庄,戴桥,舒庄,杨庄,赵营,刘程寨,王老庄,粉庄16个乡;砖集区有杨老家,大侯庄,顾集,周庄,王南湖,郭楼,段庄,赵庄,任楼,砖集,程寨,牛付庄,黄庄,祖师,于庄15个乡;陶庙区有碾石,大吕营,荣老家,陈平营,田营,468姜楼,陶庙,孙大庄,许寨,段庙,曹寺,曹庄,彭湖,朱大庄,亮集,芦窑16个乡),与原界首市区(时设新华,力行,民主,卫民,迎祥5个镇和界首港)组建界首县(驻界首镇,今市区),奠定了今
6、界首市的行政区域.9月3日,正式将界首市改建为界首县,以后变化均较小.如1966年3月3日,划临泉县马湾村39户162人,带耕地334亩,河洼地40亩归界首县.〔市名由来〕界首市(县)名源于驻地界首集,后易名为界首镇为名.以西与河南沈丘县交界,而安徽省自此始,故集名为界首.境内县以上治所还有新阳故址.新阳故址:位今界首市区西北17公里小黄乡尹城子村南,为境内古城址,古名莘城.《左传》庄公十年"荆蔡师于莘",即此.秦置新阳县,东汉又作信阳县.清宣统年间曾出土篆书"汉信阳冯异"石碑,可作佐证.莘,新,信,尹,古音
7、相通,因有莘城,新阳,信阳,尹城等异名.古城遗址南北长390米,东西宽330米,略高于四周平地.〔疆域变迁〕今界首市疆域奠定于1950年7月划太和县的尚庄,桑树行,田楼,汪庄,段寨5个乡和临泉县的荣老家,曹寺,田营3个乡计8个乡组建郊区.1951年7月,所划进8个乡复还旧县,撤销郊区.1953年6月25日,政务院批准撤销界首市,重新划临泉,太和2个县各一部分地区与原界首市的行政区域组建界首县.9月21日,正式撤销,改市为县.1958年11月底,界首,太和县并组首太县,将砖集,胡集公社划入临泉县.1959年3月
8、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界首,太和2个县,组建首太县,驻界首镇,使原界首行政区域回归原太和县.4月底,撤销首太县,恢复界首县,砖集,胡集2个公社回归界首县.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首太县,恢复界首县,也恢复了1953年的原界首县的行政区域.1989年,县改市也没有改变行政区域范围.二,历史沿革〔先秦时期〕界首市境古属淮夷先民活动场所.西周时期,南部属沈子国,北部属陈国.春秋前期,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