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78419
大小:842.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9-08
《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真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5年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真题及答案解析1、石方填筑路堤的工艺流程中包括:①分层填筑;②检测签认;③震动碾压;④路基整休;⑤路基成型;⑥摊铺平整。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②①③⑥④⑤ B.①⑥③②⑤④ C.①⑥③④⑤② D.④①⑥③②⑤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填石路基施工技术。石方填筑堤八道工艺流程是:施工准备、填充装运、分层填筑、摊铺平整、振动碾压、检测签认、路基成型、路基整修。参见教材P6。 2、某三级公路的一个控制点的标示为BM5,根据《公路勘测细图》(JTG/TC10-2007),该控制点是()。
2、 A.水准点 B.平面控制点 C.曲线主点 D.爆破边界控制点 【标准答案】A 3、软土地区路地填筑时,在软土层顶面铺砂垫层的主要作用是()。 A.浅层水平排水 B.扩散应力分布 C.减少沉降量 D.防冻胀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软土地基处治施工技术。在软土层顶面铺砂垫层,主要起浅层水平排水作用。参见教材P18。 4、下列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中,属于加热施工式填缝料的是()。 A.沥青橡胶类 B.聚氯乙烯胶泥类 C.硅树胶类 D.氯丁橡胶类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填缝料
3、。常温施工式填缝料主要有聚(氨)酯、硅树脂类,氯丁橡胶、沥青橡胶类等。加热施工式填缝料主要有沥青玛蹄之类、橡胶类或改性沥青类等。 5、沥青路面透层施工中,:透层油洒布后待充分渗透,一般不少于()后才能摊铺上层。 A.12h B.24h C.36h D.48h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技术。透层油洒布后待充分渗透,一般不少于24h后才能铺上层。参见教材P46。6、某简支空心板梁桥桥面高21.75m,板厚60cm,桥面铺装厚12cm,设计洪水位标高16.5m,施工水位标高12.25m,低水位标高7.8
4、m,则该桥梁高度为()m。 A.5.25 B.9.5 C.13.23 D.13.95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桥梁的组成。桥高,是指桥面与低水位之间的高差,或为桥面与桥下线路路面之间的距离。21.75-7.8=13.95m。参见教材P89。 7、桥梁浅挖基坑施工中,当土质较差且有较严重流沙现象时,宜采用()排水。 A.井点 B.集水坑 C.板桩法 D.帷幕法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挖扩大基础施工。当兔子较差有严重流沙现象,地下水位较高,挖基较深,坑壁不稳定,用普通排水法难以解决时,
5、可以采用井点排水法。参见教材P92。 8、浇筑箱梁混凝土时,对箱梁腹板与底板及顶板连接处的承托部位,不适合采用的振捣设备()。 A.插入式振动器 B.附着式振动器 C.平板式振动器 D.振捣帮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预应力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宜根据结构的不同形式选用插入式、附着式或平板式等振动器进行振捣。参见教材P120。 9、明洞主要分为拱式明洞和()明洞两类。 A.端墙式 B.棚式 C.环框式 D.遮光式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隧道结构组成。明洞主要分为拱式明洞和棚式明洞两
6、大类。参见教材P134。 10、隧道浅埋段施工严禁才用的方法是() A.单侧壁导坑法 B.双侧壁导坑法 C.全断面法 D.留核心土开挖法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山岭隧道施工技术。隧道浅埋段施工,严禁才用全断面法开挖。参见教材P137。11、护栏按结构可分为缆索护栏、波形梁护栏、混领土护栏,其中,波形梁护栏板又分为双波和()两种。 A.半波 B.单波 C.三波 D.四波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交通安全设施的功能与构成。波形梁护栏又分为双波和三波两种。参见。参见教材P146。 1
7、2、在工程管理曲线中,当实际支付线低于计划线时,表明()。 A.进度延误 B.进度提前 C.成本节约 D.成本超支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实际支付线高于计划线则实际进度快于计划,否则慢。参见教材P155。 13、工程质量检验评分应以()为单元,采用百分制进行。 A.单项工程 B.单位工程 C.部分工程 D.分项工程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工程质量检验评分以分项工程为单元,采用100分制进行。参见教材P165。 14、危险源的风险评价通常采用D
8、=L×E×C来进行判断,该种方法称为()。 A.头脑风暴法 B.德尔菲法 C.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 D.事故树法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