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74972
大小:4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7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二、判断题三、名词解释(10题)1、强迫休眠:种子已具有发芽的能力,但环境条件不适宜等。2、深休眠:种子本身还未完全通过生理成熟阶段,给予适宜的条件也不能发芽。3、生长发育的独立性:指各器官或组织在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改变生长发育强度的同时,仍按照各自的生长发育方向独立发展的现象。4、生长中心:在生长发育的进程中,营养物质总是向着生长最旺盛、最活跃的器官或部位运转,以确保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这种现象叫生长中心。5、再生作用:植物的某一器官、组织乃至一薄壁细胞均具有这个植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6、
2、极性作用:植物体任何一部分,碎片乃至胚的形态学两端,均具有各自极性生长的特性。7、限制因子:由一个或几个环境因子变化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失调的现象,叫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引起失调的因子叫限制因子。8、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收获量,即指人们所收获的那一部分的产量。9、生物学最低温度:指作物不同发育时期中有效生长的温度下限。10、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平均温度之和。11、干旱:指环境中水分不足以维持作物正常活动所需而引起生理代谢失调的现象。12、永久性萎蔫:指土壤已无可供植物利用水,即使降低蒸腾也不能消除水分亏缺以恢复原状的萎蔫。1
3、3、土壤生产力:指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土壤能生产某种或某系列产品的能力。14、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能够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15、表土耕作: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平整土块、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16、基本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17、免耕: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埋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18、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
4、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19、追肥: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称追肥。20、种肥:是指播种同时施下或与种子拌混的肥料。21、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植物各组织、器官乃至个体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也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生长发育所起的调节作用统称为生长发育的相关性。22、春化作用:有些作物要经过低温诱导才能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四、简答题(4题)1、个体与群体的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⑴个体与群体相互制约、相互联系随着植株生长,群体内个体的空间减少,光照强度减弱,水分、养分的供应减少,个体生长受抑制,分枝(蘖)减少,叶面积变小,茎
5、干变细,果实减少⑵群体的自动调节功能自动调节能力是相对,有限的⑶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制约个体之间对环境条件相互竞争,导致个体之间发育不平衡,生长健壮的个体强,较弱的个体受抑制弱,最终成为无效个体2、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有哪些?答:⑴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产量增加⑵主茎与分枝(蘖)协调发展,株型良好⑶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内部各器官之间协调发展⑷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茎蘖(枝)生长动态等进程合理一致⑸叶层分布合理,光和效能大,光合产物运转效率高3、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应具备哪些条件?答:⑴具有充分利用光能的高光效作物品种⑵大田空气中CO2的浓度正常⑶温度、湿度、养分等环境因素都处于最是状态
6、⑷具有最适于接受和分配阳光的群体结构4、影响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答:⑴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太阳能提供的辐射能中,大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了,植物吸收的量只有22.8%--35%⑵漏光、反光损失幼苗期叶面积指数低,漏光现象特别严重,作物长大封行后,漏光现象会逐渐减少,反光也是光能损失的另一原因⑶生理因素如光饱和点低、补偿点高---未能充分利用光照,使光合强度不能得到相应提高⑷环境因素CO2浓度低、气温过高或过低、供水不足、某些矿物营养元素缺乏等5、水涝对作物有何影响?答:(1)对根系的危害缺O2,阻止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CO2大量积累,根的活性受抑制,H2S、FeO、Mn以及有机酸
7、等有害物质积累(2)对地上部分的危害光合作用停止无氧呼吸增强,能量消耗加快,酒精积累增多等。6、干旱对作物有何影响?答:⑴改变各种生理过程气孔关闭,代谢紊乱,细胞脱水变形等⑵作物体内各部位水分重新分配水分从水势高往水势低处运输;干旱会导致落花落果,产量下降⑶影响作物产品品质7、施肥的原则有哪些?答:⑴用养结合的原则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用地与养地结合,提高产量,培肥地力⑵需要的原则根据作物吸收的连续性,阶段性合理施肥⑶经济的原则注重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