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65373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7
《夏秋季灭蚊蝇工作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夏秋季灭蚊蝇工作意见夏秋季灭蚊蝇工作意见 夏秋季是蚊蝇繁殖的高峰,也是蚊蝇病媒传播疾病的高发季节。为了有效控制蚊蝇密度,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防止病媒传染病在我县暴发流行。县工商局决定在全系统开展以治理蚊蝇孳生地为主要内容的夏秋季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抓好以化学灭杀为主,孳生地治理为重点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蚊蝇密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将开展夏秋季灭蚊蝇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广泛发动干部群众,以治理孳生地和完善防制措施为突破口,以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为要求,坚持除害防病的原则,加大消杀力度,有效降低蚊蝇密度,
2、为县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做出积极贡献。 二、防制时间安排 宣传动员。各工商所、机关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商店、超市通过举办宣传专栏、喇叭覆盖、悬挂横幅、标语上墙等形式大力宣传病媒生物防制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会防。 孳生地治理。各工商所、机关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商店、超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彻底治理病媒生物孳生地。 1、污水坑:昼清除或进行治理,无法消除的污水坑、特殊单位内部的蓄水池,采用药物定期处理。 2、下水道:封闭的下水道要彻底清理积存垃圾、污物,保持水流畅通,对有污物的下水道口要定期进行嗑药处理;
3、对露天的下水道,应尽快清理污物后进行封闭,入口喷药。 3、对单位及商店内设的垃圾容器、果皮箱: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容器内四角要清理干净,坚持每天喷洒药物。用长效杀虫剂定期进行滞留喷洒,地面、垃圾表面每天进行药物消杀。物别是单位垃圾容器、农贸市场、商店、超市等重点部位,垃圾箱要加盖密闭,垃圾存放处定期使用药物喷洒。垃圾日产日清,不得露天存放,做到及时收集、外运、处理,达到无害化。垃圾池内壁用长效杀虫剂进行滞留喷洒,池内地面待垃圾清理完后用药物消杀一次。 4、单位厕所要固定专人管理,及时清理,墙壁内外用长效杀虫剂定期进行滞留喷洒,便池每天坚持药物消杀;
4、水冲厕所要保持水流畅通,对内外墙壁、门窗、屋顶用长效杀虫剂定期进行滞留喷洒,地面随时清扫,保持清洁。 5、职工食堂内外墙壁、门窗用长效杀虫剂进行滞留喷洒;垃圾箱每天坚持药物消杀。 购置药物。各工商所、机关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商店、超市要投入资金,购置防制药物,器械。培训人员能熟练掌握用药方法、剂量。 集中消杀。各工商所、机关各内设机构要按照药物消杀重点进行消杀,有效降低蚊蝇密度。 1、各工商所、局机关、商店、超市及内设机构等各类蚊蝇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场所。 2、各工商所、局机关、商店、超市等单位垃圾箱。 3、各消杀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
5、则,各单位要认真集中消杀,做到所不漏市场、市场不漏门店、单位不漏死角,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预防药物中毒。 检查评比。县工商局将对各工商所、局机关、经检队及市场和超市等场所的夏秋季灭蚊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对工作搞的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三、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工商所、机关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商店、超市要对夏秋季灭蚊蝇工作加强领导。当前,我县国家卫生县城已进入巩固阶段,灭蚊蝇工作已进入重要阶段,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也进入关键时期,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落实经费,对清除孳生地、灭蚊蝇所需的人力、
6、财力、物力等予以支持和保障。要加领导,将灭蚊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单位负责人亲自抓,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单位蚊蝇消杀工作。 2、全民动员,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普及预防疾病的卫生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各工商所、机关各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商店、超市、市场要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知晓并切实认识到清除蚊蝇、蟑螂孳生地、灭蚊蝇、灭蟑螂工作的重要意义,动员全社会参与,推进群众性灭蚊蝇、灭蟑螂活动深入开展
7、。 3、综合防制,科学消杀。要坚持综合防制的原则,在进行人工捕打、环境治理、完善防制设施等物理防制的基础上,搞好科学消杀工作,药物配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配制。要注意用药安全,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药物,做好防护,严防中毒事件发生。 4、强化督促,落实工作。各所、队要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县局在夏秋季灭蚊蝇工作期间,采取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促进夏秋季灭蚊蝇工作落到实处。对行动迅速、成效显著的工商所、经检队、超市、集贸市场,将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相对滞后位防制设施较差的工商所、超市、集贸市场给予限期责令整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