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59355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07
《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探讨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探讨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探讨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探讨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每年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的能源消耗总量过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了大量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不仅造成资源枯竭的局面,还严重影响的环境,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加剧了全球的温室效应。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大,能源利用率低,不仅浪费了大量一次性能源,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特别强调低碳经济的发展,全面各地已经逐步建立和
2、完善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和分解考核体系,切实保障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制造业的智能化成为盐城市近几年发展重点,成为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企业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成为重点发展领域,挑选骨干制造型企业,成为重点项目的实施单位,并开展试点示范,提升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为机械、汽车、化工、纺织等行业发展制定智能车间的发展方向,引导制造企业能够结合行业特点加快智能制造业发展步伐。盐城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目前已见成效,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试点,以现有的机械装备和信息技术产业
3、为基础,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各领域进一步的深度融合,该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截止2016年盐城市投资亿元用于50项智能制造项目计划、工业机器人新增346台、企业用工人数减少1796人。乐洲科技年产500万台手机智能车间、辉丰农化年产1100吨原药生产线、辉山乳业年产18万吨乳制品生产线智能改造等一批智能化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剑桥涂装、大洋精锻、丰海新能源、江森座椅、华稼食品5个智能车间项目通过2016年度省示范智能车间现场审核。 盐城制造业仍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投入不高、引进技
4、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管理体制落后、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等方面。对此,应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1.各行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江苏省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和各个地区所分解的任务指标,盐城市应降低制造企业产品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气体排放量。应加强资源、废弃物的利用率,加快能源的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速度,促进行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今所面临的资源枯竭、能源损耗严重的局面,而制造业作为能源、资源密集型行,需要
5、实行循环经济模式,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采取措施避免遭遇资源困境。即使目前智能化的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盐城的制造业仍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的问题,这“三高”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威胁,为了能够使制造行业摆脱困境,需要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大力整顿制造行业,淘汰、兼并重组落后产能企业,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如若制造业继续走老路,安于现状不实行改革,必将会受到政府、法律、市场等各方面的诸多限制,如在项目审批立项时会受到环境保护法等制约而最终导致项目无法实施,长此以往,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6、2.注重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特别是制造企业,应当开放应用可循环的作业流程技术,开发新材料替代原先旧的材料。除此之外,应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只有进行技术改造才能促进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技术改造应以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智能生产等作为重点,引进新技术、先进工艺、智能装备,对现有的生产机械设备、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优化生产流程,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7、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目前盐城引进大量的创新型企业,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但一些传统的企业却仍然维持现状,特别是一些老的机床厂,现在智能化的生产有些跟不上,近几年面临巨额的损失,只能通过地产投资来弥补亏损,长此以往必然会被淘汰,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来改善现状。3.引进学术专家,强化技术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只队伍,具备一支适合制造业循环经济型人才队伍,可以满足不同制造类型企业的需求。目前盐城缺乏这样的技术创新型人才队伍,虽然近几年在不断引进但是成效不大。其中企
8、业对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工程师和熟练技术操作人员的需求尤为突出,同样也缺乏科学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急需引进和培养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能满足盐城市中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为此建立后备人才选拔方案,注重人才储备库建设,避免人才队伍参差不齐。与高校合作研发,满足企业对学科建设、骨干人才的需要,努力使制造行业内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