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学科教育毕业论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

教育类学科教育毕业论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

ID:1782594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3

教育类学科教育毕业论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_第1页
教育类学科教育毕业论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_第2页
教育类学科教育毕业论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_第3页
教育类学科教育毕业论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_第4页
教育类学科教育毕业论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类学科教育毕业论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教育类学科教育论文题目: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札记三则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一、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句话,第一句讲语文的多重功能(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文化载体),第二句讲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合起来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对这一表述的评价是:“摆脱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钱梦龙先生则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

2、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人文内涵,那么这个语言的外壳就是空的;同样,离开了语言外壳,人文内涵也就不存在。但是钱先生又认为,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提不见得合适,因为这两个概念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语文是工具,但不是一般的工具,它本身就包括很多人文的内涵,即工具性本身就带有人文性,因此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并提不见得科学。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恐怕以后还要争论下去。钱先生还批评了我国语文界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性质认识上的“性泛滥”现象:什么人文性、思想性、社会性、文学性、朦胧性、实践性、科学性……谈得玄乎得不得了。他还引用了一些语文老师的意见:我们不管

3、它什么“性”,不管这各种各样的“性骚扰”,让那些对“性”感兴趣的专家去议论吧,反正我就这么教语文。其实,世界上好多国家的国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没有关于国语课程性质的表述,而是开门见山就谈教学任务和要求。他们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麻烦而有意回避,而是在他们看来,国语课就是教国语的,就是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自然包括其中,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为此自找麻烦,甚至争论不休。但是这事在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一是因为我们从孔夫子以来就有干什么都要讲个名分的习惯:“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二是建国以来几次大的折腾,语文教学也深受其害,语

4、文课一度上成了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几乎完全迷失了自我;后来矫枉过正,一味强调工具性,形式主义又有所抬头。这样摇过来摆过去,造成了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上人为的混乱,因此确实有必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语文课程以本来的面目,这也实在是无奈而又必要之举。但愿将来我们的下一代不再去争论“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了。二、关于正确认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问题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对话具有双边或多边平等交流、彼此互相尊重、不把观点强加给对方的特点。把语文教学定位在“平等对话”上,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民主意识与合作

5、意识的增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一说到民主与合作,我们便会想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夫子就发明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论语》中记录的他和学生们的两次关于理想问题的讨论。一次是老先生与他最喜爱的两位学生谈人生理想: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一次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围着孔老师谈治国理想。老师一开始就鼓励大家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稍微大一些,而不敢说话。”

6、当曾皙想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而有点犹豫时,孔子说:“没关系,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对于比较满意的发言,他马上表示赞赏;对于不大满意的发言,他并不急于当面否定,以免使学生难为情。在这两次谈话中,孔子三次说到了“各言尔志”这句话,看来“各言尔志”是孔老先生的口头禅。不要小看这个口头禅,正是它体现了孔子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民主、平等、开放、激励。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就应当是“仆人”了。不过他们是一种特殊的仆人,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凭借又是什么呢?就是课程,是教材,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从“平等对话

7、”的角度看,可不可以把教材看成师生对话的“话题”?还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它是河北省衡水中学的李金池校长提出来的。李校长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所要认识的客观世界是客体,而教师应该是“媒体”,一种在诸多媒体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好一个“媒体论”!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和价值的准确定位: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如果媒体的中介作用发挥不好,主、客体的联系肯定要受影响;如果媒体由中介变为“主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还可以打一个比方:教材是“窈窕淑女”,学生是“谦谦君子”,教师的引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