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北京天安门的屋顶形式是(攒尖式)2.北京颐和园佛香阁的屋顶形式是(重檐歇山式)3.下面哪一位参与了明代北京的建筑(蒯祥)4.出现干阑式建筑的省份是(贵州)5.属于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建筑的是(故宫)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都呈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但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主流,南方多为穿斗式建筑,则北方多为(台梁式)建筑。6.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的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明清以后,斗拱(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
2、失。斗拱的主要构件有三种:(向外悬挑的华拱)的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另两种构件之间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拱)的作用相同。7.木构建筑在中国长期的广泛使用,其内在优势是(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8.简述中国传统九柱十九檩穿斗式木构架的特征?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市内较大的空间。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
3、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1.简述中国传统四柱七檩台梁式木构架的特征?柱子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
4、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建筑的特征1.我国已经发现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2.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遗址属于哪个时期(新石器)3.《营造法式》的成熟朝代是(北宋)4.《营造法式》的作者是(李诫)5.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是(新疆克孜尔石窟)6.云冈石窟的开凿朝代是(北魏)7.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8.我国已知最早的神庙遗址是(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9.在全国范围内砖普遍用于城
5、市的城墙建设,是在(明)代及以后。10.河北赵县安济桥是(隋朝)(朝代)工匠(李春)设计。11.“样式雷”是对(清代)(朝代)长期从事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建筑师家族的称呼,其绘制图纸称(样式雷),制作的模型称(烫样),编写的做法说明称(工程做法)。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
6、-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12.我国现存石窟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可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1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唐朝)(朝代)(东京汴梁)(城市)的繁华景象。.14.北京妙应寺白塔的设计者是(阿尼哥)。15.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均有巨大发展,试简述其成就及特点?特点:①规模宏大、
7、规划严整。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唐长安城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市)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大明宫的布局和唐乾陵的布局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并富有艺术性,斗拱的装饰效果很好(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5.1-9,,s
8、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