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0363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3
《mvc蒸发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方面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MVC蒸发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方面的应用文章来源:时间:2011-02-2614:00:53关键字:摘要:对MVC蒸发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工作原理、工艺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行工程设计。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简单介绍了工程投资及运行效果。 关键词:MVC蒸发工艺、垃圾渗滤液、工程应用 一、工艺概述 MVC工艺,即(低能耗)机械蒸汽压缩蒸发(MechanicalVaporCompression)工艺,其原理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了研究,基于控制水平和机械加工水平的限制,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在美国
2、海军舰艇中用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为远洋舰艇提供淡水补给。 由于该工艺具有能耗低、出水水质优良、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所以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不断被应用到其他的行业,如用于高浓度无机盐废水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也应用于纯水制备和高浓度化工废液的浓缩,近年来在国内外经常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等,目前MVC装置在全世界不同行业有上千套系统在运行。 MVC低能耗蒸发工艺是目前现有蒸发工艺中能耗效率最高的、具有去除有机物功能的蒸发工艺,其主要构成包括热交换组件和蒸汽压缩机。它应用薄膜蒸发原理,在自动控制系统的控
3、制下,可实现连续稳定的蒸发与分离。 MVC低能耗蒸发工艺主要是运用蒸汽的特性,当蒸汽被压缩机压缩时,其压力和温度得到逐步提升,当较高温度的蒸汽进入蒸发器的换热管束里,而冷水在管外喷淋时,蒸汽在管里面冷凝形成冷凝水,蒸汽的热函传给管外的喷淋水,这样连续进行蒸发。在整个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只有压缩机的马达和很小的保持系统稳定操作的浸入式加热器。 MVC蒸发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渗滤液来水被泵入2个热交换器,即浓液冷却器和蒸馏水冷却器(即上图中的能量回收集置),这样来水被排出系统的浓液
4、和蒸馏水进行预热,与此同时,排除系统的浓液和蒸馏水的温度也得到降低。经预热后的渗滤液来水与已浓缩的、储存于装置底部热井中的浓液,通过循环泵混合后,泵入蒸发室上部设置的均匀布水喷嘴系统,渗滤液被均匀喷淋于热交换管束外表面上并形成液膜,液膜在从热交换管束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渗滤液被加热沸腾蒸发,残余部分即浓缩液收集于蒸发器下部热井中。蒸发发生在管束外表面,形成的再生蒸汽,通过高效的蒸汽压缩机将蒸汽的压力和温度提高,形成饱和蒸汽进入热交换管束的内部,一方面将热能传递给管束外表面的渗滤液薄膜以形成蒸发,另一方面,该
5、饱和蒸汽在管束内被冷却,形成的蒸馏水被收集到储水腔后闪蒸到一个脱气塔,闪蒸可以非常有效的消除可能重新冷凝到蒸馏水中的有机气体,除气器可以使得蒸馏水的水质更好。经脱气后的蒸馏水通过蒸馏水泵进入能量回收集置内进行再次热交换,冷却后的蒸馏水出水进入DI系统。 MVC系统启动时采用全电热方式,从冷机到正常运行一般在60分钟以内。一旦系统进入正常运行,浸入式的加热器自动保持蒸发器的压力稳定,每小时的运行时间约10分钟。正常工作时,除了压缩机和泵的动力消耗外,不再需要外部热量,蒸馏水的热量可回收用于预热原液,冷却后
6、作为MVC蒸馏水出水。 根据设计的回收率,浓缩液自动阀在自控系统的控制下连续用泵排出,其排放前先进入能量回收装置,经热交换器换热将渗滤液原液预热到接近沸点温度。产生的浓缩液类似于反渗透工艺,不同之处是体积仅为渗滤液原液的5%~10%。 MVC蒸发产生的蒸馏水中除含有200~300mg/L的氨氮外,其他水质指标均远低于国家现行的排放标准。为解决水中的氨氮问题,后续采用DI离子交换系统,将蒸馏水中溶解的氨氮和总氮吸附,使其达标排放。当离子交换树脂饱和以后,采用4~5%的盐酸将树脂再生,循环往复。 二、工
7、艺特点 ⑴采用MVC+DI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其出水可连续稳定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排放要求,国内多个工程实践证明,该工艺具有投资适中、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出水优良的特点。 ⑵工艺单元包括过滤、MVC蒸发和DI,均为物化处理单元,不含生化处理过程,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可随时开停,便于调试和运行管理。 ⑶MVC是目前已知蒸发系统中耗能最低的蒸发工艺,虽为蒸发工艺,但却不用蒸汽输入作为热源,只需要少量的电力供应即可,系统亦不需要冷却水供应,通过能量回收系统尽量回
8、收排出系统的蒸馏水和浓缩水的热量。一直以来,困扰蒸发系统应用的主要问题就是能耗高,而对于MVC而言,吨水的电耗可低至15~20度,不同的应用场合会稍有变化。 ⑷系统清水产水率高,浓缩液产量少,仅占原水体积的5~10%。 ⑸MVC+DI工艺具有较高的脱氮能力。由于MVC出水中含有200~300mg/L的氨氮,采用DI离子交换技术可将其高效去除,相比生物脱氮的效率大大提高,总氮的排放浓度可控制在7mg/L以内。 ⑹MVC+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