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

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

ID:17797289

大小:18.6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05

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_第1页
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_第2页
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_第3页
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_第4页
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关键词:肾虚;消渴;糖尿病  论文摘要:从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4个方面论述了肾虚在消渴(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肾虚是消渴(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补肾、护肾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消渴(糖尿病)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亿人血糖偏高,40岁以上患病率接近20%。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认为是一种与遗传、肥胖、内分泌失调以及代谢紊乱相关的临床综合症。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虚有密切关系,或曰肾虚是消渴发病的关

2、键因素。早在《灵枢·五变篇》即有“肾虚则善病消瘅”的记载。    1 先天不足(遗传因素)是消渴发病的基础    糖尿病(DM)分l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目前认为遗传基因HLA-DQ是T1DM的主要易感基因,某些环境因素可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B细胞进行性破坏,终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完全丧失,靠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故有人称之为终身依赖性疾病。本型常有明显的家族史,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遗传缺陷、先天不足的因素比较突出;2型糖尿病有更明显的遗

3、传基础,其家族聚集发病的倾向更为普遍。据调查T2DM的遗传率高达90%以上,女性遗传女性的比率更高,其孪生子的发病共显性的研究均表明本病存在明显的遗传易感性。故现代许多医家将糖尿病归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为先天之本,若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即会产生许多遗传性疾病,反过来说,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中医大多责之为肾虚。肾虚,先天不足是糖尿病产生的基础。    2 肾精亏损(年龄因素)是消渴发病的内因    如上所述,1型糖尿病主要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有一定关系

4、。但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尤其是4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60-70岁达高峰,说明肾虚是主要原因。经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故在人类步人老龄化的今天,糖尿病的发生会逐年增加,同时糖尿病已经成为老年病日益普遍的病种之一。南宋·严用和《济生方》“消渴之疾,皆起于肾”,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肾水不渴,安有所消渴哉”,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消渴证治》“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由于先天不足,肾精亏损,阴虚生热,或复感燥热,导致消渴病变的

5、发生。  近代研究认为,肾虚与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活动失调密切相关,有人发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肾虚患者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亦有明显变化,肾虚越重,血清性激素变化越显著,T2DM伴有性功能障碍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即明显减少;同时还发现肾虚、卵巢功能低下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的受损;此外,大量实验还证明肾虚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这些均证实了糖尿病发病的本质在于肾精不足。由于年老肾虚、机体功能低下可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消除自由基能力减弱

6、,促进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又是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3 阴损及阳(临床表现)是消渴发病的病程变化    祖国医学将消渴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传统观念认为,消渴病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消瘦)的临床表现,上消以多饮为主,多责之于肺热;中消以多食为主,多责之于胃火;下消以多尿为主,多责之于肾虚。现在,许多医家在临床上将消渴病分为早、中、末三期,并与上、中、下三消对照比较,认为糖尿病早期多属上消,中期多为中消,末期多属下消,有一定对应关系。也有人将其按病程分为五期辨证

7、治疗,I期为阴虚期,Ⅱ期为化热伤气期,Ⅲ期为肾气阴伤、血脉不活期,Ⅳ期为阴阳气虚、痰瘀互结期,V期为合并症危重期。近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者,并不常见,很多病人只有口干、乏力等轻微的临床表现,有的病人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在体格检查时因血糖偏高而后被诊断为糖尿病,甚至有的患者在有了严重的并发症或因其他病就诊时才被发现。实际上此类病人往往是年老体衰者,并常有“发堕齿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以及尿频遗尿等肾虚的临床表现。  如前所述,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若病程较久,阴

8、损及阳,肾阳虚衰,理所当然应责之为。肾虚。若出现了神经炎、坏疽、眼病或肾病等并发症时,更加符合中医“久病必虚”和“久病必瘀”的理论,因此,笔者在临床上对疾病末期或存在并发症患者,以“肾虚血瘀”去辨证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就典型病例而言,疾病早期出现的“三多一少”症状,大多是肺胃燥热、肝肾阴虚或气阴两伤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两虚、肾虚血瘀,因肾之本如树之根,内寄元阴元阳,阴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