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7603
大小:4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1-13
《政治民族主义毕业论文 书写在“女性身体”上的民族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政治民族主义论文题目:书写在“女性身体”上的民族主义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要:在有关萧红《生死场》的解读中,刘禾的《文本、批评和民族国家文学》以女性主义的慧眼发现了文本所蕴含的女性身体经验及其意义,从而颠覆了多年以来抗日“民族寓言”的权威阐释,然而刘禾却走入将民族主义和女性主义两元对立的盲区;摩罗的纯文学视角的“文本断裂”说则更是对小说的肆意腰斩和误读。他们的学术盲点在于对小说民族主义复杂内涵的遮蔽。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身体民族主义 自小说《生死场》问世后的
2、七十多年间,关于它的评说和争论可谓热闹非凡。在民族国家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生死场》的“抗日文学”说早已成为共识,然而它确实严重遮蔽和减损了小说丰富的内蕴和独特的价值。1980年代钱理群和美国学者葛浩文开启了对小说启蒙意识和纯文学意义上的生命意识的探讨,使萧红研究前进了一大步①。20世纪90年代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一文在孟悦、戴锦华的基础上,从女性主义视角发掘出小说独有的女性身体经验及其意义,从而颠覆了《生死场》长期以来“民族寓言”的说法,在评论界引起很大反响。但刘禾又进入了另一个盲区,她单方面强调和夸大女性身体经验,简单断定民族国家话
3、语只是一个男性空间,对女性和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几乎没有论及,甚至将民族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立起来,似乎女性的身体经验就是感知世界的唯一准绳,和民族兴亡没有多大关联。而摩罗则走得更远,他沿着葛浩文纯文学的思路把《生死场》腰斩为二,说它是一个“断裂”的文本,极力推崇小说的前三分之二(1-10章)生命轮回的内容,认为小说的后三分之一(11-17章)的抗日内容“没有什么过人的特色”。而这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都出于对民族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动,明显存在着对小说民族主义内容不同程度地误读和轻视,而评论界对此却鲜有回应。应该怎样看待小说后三分之一的内容?应该怎
4、样评价萧红对抗日内容的书写?这对于较为完整和全面地阐释《生死场》意义重大。我认为萧红对民族战争的描写不是多余和赘笔,这恰恰体现了萧红关于战争和人的生命之间的胶着之态,民族主义和女性身体之间的胶着之态的思考,体现了她对于民族主义的复杂情感和独立思考,体现了她思想的深邃之处,也是小说的独特价值和丰富意蕴之所在。如果小说写到第十章就结束,不写后七章,仅仅展现的是人的生老病死,人的生命的轮回状态,那至多是1920年代颇具启蒙色彩和人文关怀的乡土小说的延伸,而不可能包含更为丰富的意蕴,以致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乐此不疲地争论这部小说的主题内涵。当然如果仅仅为抗日而
5、写抗日,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在历史风云过后,恐怕就没有多少人再对它产生如此大的兴趣了,更不会在萧红研究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萧红对于民族战争与人尤其与女性身体的复杂关系的“另类”书写和对于民族主义的复杂情感使她的小说能够穿越时空,和历史对话,和今天的现实对话,使其具有了更丰厚深远的意蕴。 一、战争不让“女性”走开 作为一位女性和具有人道精神的作家,萧红是极端厌恶战争的。无论是正义或是非正义,战争和人的生死之间构成了极为紧张的关系。战争使人的生命变得更为脆弱,使人对生死更加难以预料,而普通百姓是战争创伤的承受者和最大的受害者,在死亡阴影的
6、笼罩下,他们的生存更为艰难。《生死场》中写了王婆的女儿在抗日前线被杀,带给王婆的反应不仅仅是反抗。她除了“垂泪”之外,还有对死亡的恐惧。“她好像觉得自己的遭遇要和女儿一样似的”,“她被恫吓着慢慢颤栗起来”。战争给失去亲人者带来的精神创伤是无以复加、不可弥补甚至是致命的。小说还写到北村一个早年守寡的老婆婆在儿子为抗日而死后疯了一般哭着去找抗日的组织者李青山“拼命”,回家以后就和孙女一起吊死在房梁上。萧红在其他文本中也有此类情绪的表达。她在散文中回忆十四岁时跟伯父学习《吊古战场文》,“从那时起我深深感到战争的痛苦与残忍”。她于1938年1月3日写的《〈大地的女
7、儿〉和〈动乱时代〉》一文中表示:“对于流血这件事我是憎恶的,断腿、断臂,还有因为流血过多而患着贫血症的蜡黄的脸孔们。”在萧红看来,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都要造成生命的残缺,而生命的残缺是永久的残缺,无法弥补。她还写了很多小说表达对民族战争的“另类”思考和感受。战争造成很多完整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老无所依,少无所养。在《汾河的圆月》中写了一个叫小玉的女孩的爸爸死在抗日部队,妈妈因此而改嫁他方,祖母精神失常,而未成年的小玉则无依无靠。《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则写了儿子的抗战和丧命给年迈的父亲带来的精神毁灭性的打击和生命的消亡。在《朦胧的期待》中,不知何时
8、才能结束的战争使得李妈“想有一个家”的愿望成为遥遥无期的“朦胧的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