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22551
大小:15.9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5
《浅谈文学手法在新闻特稿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文学手法在新闻特稿中的运用 一、修辞之美——恰到好处的积极修辞让文字鲜活生动 修辞者,修饰文辞也。一般来说,新闻之修辞,属于消极修辞,旨在使文字明确、通顺、平匀、稳密。而文学之修辞,属于积极修辞,意在呈现出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而在特稿中,作者经常会有意识地融入积极修辞,通过合理地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创造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死亡从大海的深处鼓涨起来,黑色羽翼张开来笼罩了陆地……灾难就在这一时刻把恐惧、死亡、痛苦与眼泪展示给人类……在这一时刻打击人类的尊严,让屈辱深深烙入人类的心灵……这永久改变了亚洲版图的海啸,挟带着相当于300倍
2、核弹爆炸的能量而来,人类拿什么与之抗衡?除了爱还是爱。”联盟——《这一刻,人类命运相连》 这篇特稿描讲述了XX年末印度洋举世震惊的海啸故事,作者在阐述事实的同时,用比拟、拟人甚至带有些许夸张的修辞生动地再现了海啸来临时的悲壮。鼓涨、黑色羽翼,死亡时而像梦魇中的幽灵,时而似一只巨大的恶鹰扑向人们脆弱的生命。展示、打击、烙入、携带一系列动词使灾难拟人化,海啸仿佛有了思想,它代表着自然之力向人类宣战,而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另一方不只是遇难者,而是整个人类。通过三种修辞,作者不仅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场面之大、死亡之惧,也传达出人类之悲、人类之爱,升华了人类命
3、运相连的主旨。 二、抒情之浓——洋溢感情的主观表达让文章立体厚重 纵观特稿写作实践,可以发现其表达方式不仅限于记叙与描写,抒情也经常运用其中。作者不是一台“投影机”,也不是一位评论家,而是一个诚恳的故事讲述者。基于特有的细节和深度,其抒情性体现在用词、造句、结构等多个方面,使文章有血有肉、可触可感。 这位父亲试图猜想,如果自己身边的黑暗像笼罩着女儿的那样永不散去,那么自己会体验到什么。……他看到女儿像小猫一样安静,一直戴着吸氧头罩。……刘维铧被奶奶抱在怀里,从背影看,是个柔软、漂亮的小东西,可是在正面看过去,你会发现他的脸上已经有了盲人的那种似笑
4、非笑的麻木的表情。——《人工盲童》 因为这个时代的爱的能力、责任感和职业素质的缺失,这些早产儿本应该明亮的眼睛永远黯淡了下去。作者在手记中提到,“这首先来自于情感”,而这种情感也浸润了他饱蘸的笔墨。黑暗永不散去、像小猫一样安静、柔软漂亮、似笑非笑的麻木,作者笔下的文字总能产生超越本身的情感延伸,或渲染、或反语、或对比,不仅阐明了新闻事实,也渲染出一种悲悯的情感,整篇文章由此而摆脱了单调,丰富了内涵。 三、行文之散——服务主题的断裂行文让表达简约深刻 传统意义的新闻基本遵循着倒金字塔格式,从导语开始对重要事实依次呈现。但特稿则不然,其段落安排更加灵
5、活,开门所见很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段落之间的处理也常会使用独立片段组接的断裂行文方法。实际上,这正是对文学中散文创作的借鉴,所谓形散而神连,用这种方法勾勒出逻辑进程,进而在简约中体现深刻。 “声音在消失:两个男孩被压在北川中学的废墟的同一个空隙里,一个消极地等待着,另一个则不断鼓动人们先救他。“先救我吧,叔叔,我是班上的第一名,”他说,“我以后一定考军校。”——《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这篇特稿讲述了汶川大地震的故事,作者在开篇并不交待此行何时、何地、何事,而是由一个细节引入,既给人以震撼,又揭示了“灾难背后更为残酷的是人性”的主题。整篇文章讲述了四五个
6、相对独立的故事,解放军在泥泞的山坡行进、地震时一家三口的遭遇、6个建筑工人的呼叫、1个死去的中学生、两个小男孩的求救,没有刻意地安排过渡,但却并无丝毫拼凑之嫌,因为同样是展现残酷与揭示人性的镜头,这种组合从不同角度多位一体地服务了主题,既不拖泥带水,又生动再现并有力地表现了当时场景。 作为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闻表达方式,特稿大受读者青睐已成不争之实。在读者不断提升以及媒体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其如何体现个性、提升质量、打造精品的行文特点无疑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借文学之笔,点新闻之睛;追求文字之美,呈现复杂之真。这正是新世纪的记者急需关注并孜孜以
7、求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