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

ID:17718723

大小:27.2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9-05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_第1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_第2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_第3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_第4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模仿音乐的基本方式论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音乐一文学关系;文学的音乐化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多种途径在文学中表现音乐,如声音、结构、主题(以及将三者综合起来的意象)和语义,等等。他们的音乐化创作表明:各门艺术是可以相互影响和渗透的,文学可以成功地模仿和表现音乐,因而丰富表现技巧,创造新的文学风格和类型。中国现代作家和诗人模仿音乐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方法有:模仿声乐,如刘半农、刘大白等;从声音上模仿音乐的效果,大部分诗人都曾作过尝试,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沈尹默的《三弦》;从主题上暗示音乐,如穆木天、郭沫若等;从形式结构上模仿音乐乐思发展的手法,比较突出的如郭沫

2、若、徐志摩等。此外,也有许多诗人深信通感的作用,企图在色彩描写中表现声音。实际上,这些手段经常是综合在一起的。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之后,许多诗人如戴望舒、现代派诗人、九叶派诗人等,他们厌倦了前期诗人们“有形”的音乐化技巧,便更多地从语义、情绪、意象、心灵等“无形”的音乐上努力,而这类音乐化体验最终又总是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所有这些方式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三个途径:声音、结构、主题,如反复再现的意象就综合了这三个方面的成分。  一、模仿声乐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有一类歌诗体作品,是在声乐影响下创作的,这种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作为歌词而创作的,其外形、音节和情调都是为了便于歌唱,从黄遵宪到田汉、光

3、未然等人的大部分歌词均是这种体制。再如刘半农的《瓦釜集》里的“四句头山歌”,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和“新禽言”这类作品,这样的作品即使尚未被谱曲,也使人觉得其本身就是歌,可以选择已有的合适的曲调将它唱出来。另一类则并未想到谱曲和歌唱,只是模仿歌诗的体式和风格而已,所以虽然外形上像是歌,实际上其表现法、内涵和意境都富有诗的意味和深度,这种诗现代诗人几乎都写过,以便实验诗的音节的表现力,或者以歌的外形和诗的内质相互作用而呈现出新的风格。以西方现代派诗歌为主要艺术资源的九叶派诗人也写过这种诗,如陈敬容的《出发》便是二段体的形式,以“当夜草悄悄透青的时候,/有个消息低声传遍了宇宙—”为副歌。这一

4、类的作品总能使人在心头唤起歌声来,从而极大扩展了诗歌的审美容量。  二、从声音上模仿音乐的效果这一类型最早的名作是初期白话诗人沈尹默的《三弦》,这首散文诗模仿,再现了三弦的演奏。“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几行,“旁、墙、挡、荡、浪”是响亮的ang韵,“边、段、弹、三、弦、断”是比较响亮的an韵,“一、低”、“土、住”、“了、个”分别为细微的i,u,e韵,在响度和音色上形成呼应和对比。“旁、边、不”是双唇塞音,“段、低、的、挡、断、荡、土、弹”是舌尖塞音,“个、隔、鼓”是舌根塞音,以模仿三弦拨弦的音色。“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平声的双唇塞音加ang,an韵仿佛三弦明亮圆润的中音,平声的ang韵

5、则仿佛其余音;“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上声的舌尖塞音加ang韵以及一连串的轻声和阳平,仿佛三弦低沉浑厚的低音;“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仄声的舌尖塞音加。ng,an韵,则颇肖三弦坚实清脆的高音,“声浪”也的确模拟出了和“土墙”不同的袅袅余音。现代诗人模拟音乐的声音效果的作品很多,中国古典诗歌本来就有这方面的深厚传统。国外的影响则主要来自法国的象征派诗人,如ReneGhil“并且他把子音同母音关联在一起,而发现出来他们是与乐器相交响的。如A等于风琴,O等于维欧林。据他说某种子音放置在某种母音之前时即暗示出来某种颜色,等于乐器中的某种声音,唤起某种的观念。中国的象征派诗人受其影响,最为

6、热衷于尝试这种技巧。如冯乃超的《酒歌》:“啊一一酒青色的字酉青色的愁盈盈地满盅挠烂我心胸。”诗中各行在开始和收束的关键位置,基本上都安排了舌面音以表现苦不堪言的声情。九叶诗人辛笛的《月光》企图表现聆听“贝多芬的手指和琴键”的“独白”时的印象,“你照着笑着沉默着抚拭着多情激发着永恒地感化着”,多少表现了《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神韵:连绵不断的三连音。文学对音乐元素和技巧的借用,必须注意到两者的根本差异。以节奏为例,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存在都具有一种节奏,人的血液循环、呼吸等都是具有节奏的,因此音乐、文学都必须具有匀整而又变化的节奏才能与生命呼应,才能与生命的期待、运行的规

7、律以及情感的宣泄起伏相契合。其实大自然一切的存在也都带有均衡感、节奏性,日月星辰的运行、寒暑昼夜的交替,等等。因此,人类的语言和文学必定具有节奏。语句的起讫、语词的排布、语气的起伏,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都会趋向比较整齐的安排,在时间的周期性、强弱起伏的呼应配合上,与音乐节奏是相同的,这是源自内在的生命节奏的要求。但文学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有根本的差异,文学的节奏若要像音乐那样整齐,会破坏语言表达的习惯,会扰乱语义表达所带来的自然起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