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09061
大小:25.0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9-04
《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篇一: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和建议 一、谈谈你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这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大决策的延续,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留给子孙后代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年初多地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人民日报评论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
2、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努力: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对其中的环境监测指标以及相关惩处措施等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规定,严格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
3、是国家继续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各级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活动。 三是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饥不择食”的传统招商引资观念,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时一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
4、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五是每个公民要从生活点滴中做起,从自身做起,不铺张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篇二: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 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 摘要:两会期间,京津冀再次遭受雾霾肆虐,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公众关注话题,更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切的焦点,甚至连杭州市长在京病逝也被网民嫁接到了雾霾的危害身上。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意识层面的转变这一角度,探讨
5、我国政府和公众应如何携手进行低碳经济的建设,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均衡点。 关键词:环保意识;低碳经济;绿色消费 一、引言 近期污染事件频发提升了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进入XX年,环保事件频频发生。从1月14日开始,北京雾霾持续近三个礼拜,且扩散到小半个中国,拉开了XX年公众对于环境污染关注的序幕;年初,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引发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此外,春节后媒体披露,“有企业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1000多米的水层,将地下水彻底污染”,全国城市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恶性
6、的环保事件频发,也显示出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在“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下,对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转变我国原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西方国家的“高碳”式发展之路早已为人们所诟病,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和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我们该怎么办?面对越来越反常的气候,靠天吃饭的9亿农民怎么办?面对越来越拥挤的都市生活,城市居民该怎么办? 正如全球气候变暖一样不仅仅是令政府单方头疼的问题一样,作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低碳发展,也同样不是单纯依靠政府一方之力就能达成的目标。共同的难题注定
7、需要共同的解决、相互的配合,低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必要指导,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这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尤其重要。在建设低碳经济,寻求低碳发展这条道路上,值得我们尤为关注的笔者认为是环保意识的觉醒。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在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意识的转变应放在重要位置。 二、意识的转变——有你有我有政府 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从各级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对于企业、公民低碳发展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向社
8、会自发转变的条件,为彻底改变经济增 长方式做好内与外、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准备。 这种准备也将涉及政府意识的转变。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我们的政府习惯于自上而下、直接干预的硬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具有其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公众意识的培养,也会带来一定负面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改变以往的硬性强制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以间接干预、政府引导为主,已成为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