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06250
大小:5.62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8-09-04
《快速通道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专项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具体原因①_______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讲学。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_______。(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______
2、__。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运动。(3)“百家争鸣”是中国___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细节点拨 在分析某一历史问题原因时,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比如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也可以从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等着手。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______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_______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
3、___________”。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___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2)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1)主张施政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3)主张“____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节点拨 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时,可从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和历史观等角度对比,从中可找到其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思考】1.为什么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
5、_____”。③提出“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细节点拨 分析人物的思想时,要注意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阶级属性。【问题思考】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观点。 探究一 诸子百家材料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6、甲生说:穿衣服要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问题 甲、乙、丙、丁各代表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探究二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材料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步,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问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7、梁启超“思想自由之明效”的原因。 探究三 儒家的代表人物1.问题 如何理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2.问题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典型例题 右面是一幅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的精彩图片。下列表述中属于“巨碗”上的人物的思想精华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思维流程变式训练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8、)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