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教育新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教育新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 【摘要】一个学生的成长,单靠学校教育或单靠家庭教育都是不够的,只有家校携手合作,共同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新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XX)09-0016-02 XX年6月12日,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颁发的“教育新政”,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并提出新要求。“教育新政”提出“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2、”并指出“大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注重优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孩子。”浅谈教育新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 【摘要】一个学生的成长,单靠学校教育或单靠家庭教育都是不够的,只有家校携手合作,共同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新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XX)09-0016-02 XX年6月12日,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颁发的“教育新政”,
3、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并提出新要求。“教育新政”提出“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并指出“大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注重优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孩子。” 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除了不断地完善学校教育,更要赢得家庭教育的支持,家校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如何能使孩子成长得更好。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对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面对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
4、差,严重影响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平等沟通,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成长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要想达到一致性,学校与家庭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对于学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庭教育的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
5、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更不能指责家长。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的效度。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时,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尊卑之分,教师必须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才能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合作。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关怀,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家长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责者。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面对不同的学生家长
6、,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并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 踏实工作,让学校教育赢得家长的信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善的效果。”在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在一个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家校合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作业的批改,还是对学生的辅导等,都要认真负责,并注意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要通过实际行动让家长看出教师的知识水平、事业心和责任感,让家长充分信任教师,从而无条件地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 实践证明,学校
7、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响;另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非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要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如何调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因材施教,引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