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ID:17697341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04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_第1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_第2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_第3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_第4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当代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

2、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

3、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

4、,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四)比较优势理论  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5、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五)保护贸易理论  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

6、ionalpositionandachieve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  与重商主义不同的是,他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六)相互需求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的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7、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一)要素禀赋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F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G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