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ID:17624650

大小:19.6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03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_第1页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_第2页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_第3页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_第4页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佳节,在诗人苏轼的眼里是怎么样的情景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  蒙蒙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  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

2、自长,苍然一片。  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  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  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

3、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苏轼本人对此四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

4、句是如何赞赏了。但这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最后四句,又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

5、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取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南歌子·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

6、,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这歌声极其悠扬,“声绕

7、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