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色列士兵的命值多少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色列士兵的命值多少钱? XX年10月18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定于18日实施“具有历史意义”的换人计划。根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先前达成的协议,以色列将释放1027名在押巴勒斯坦人,换回5年前遭加沙地带武装人员抓捕的以军士兵吉拉德·沙利特。18日获释的沙利特将是26年来首名获释的以军遭俘士兵。按法新社说法,这也是以色列为一个人所付出的“最高代价”。这也是198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换俘行动。 在加沙,哈马斯宣布18日为国家节日。 “千囚换一兵”历史上就如此 巴以近30年换俘数量比约43
2、8∶1,以色列曾用9名被俘将军和5千战俘换一名特工 1985年,以色列曾用1153名战俘交换回3名在黎巴嫩战争中被敌方俘获的士兵。最新的这次战俘交换“价码”是上一次“价码”的两倍还多。有媒体测算,在过去30年,以色列已经释放大约7000名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俘,用以换取16名以色列人的自由。战俘交换的平均“价码”约是438名阿拉伯人换取1名以色列人。如果再加上换回来的10具尸体,那这个“价码”则大约为269名阿拉伯人换1名以色列人。单纯从数量来说,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换俘行动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以
3、色列情报部门曾经以包括9名将军在内的5000名埃及战俘为筹码,将以色列特工沃尔夫冈·洛茨从埃及换回。 以色列用436名阿拉伯囚犯换回1名退役上校及3具士兵尸体,法医小组现场认尸 XX年1月29日,以色列用包括真主党高级成员奥贝德和迪拉尼在内的436名阿拉伯囚犯,换回了被俘的以色列退役上校坦内鲍姆,并同时换回3名以军士兵的遗骸。在沙龙看来,交换战俘协议是一项“正确”和“负责任”的决定,体现了以色列政府对国民的重视程度。为接收战俘,以色列派出由顶尖病理学者、医生和犹太法学专家组成的法医小组飞往德国,他们带有
4、包括牙齿资料在内的众多证据。交换现场,以军接收遗体后开始进行DNA检测,确定死者身份后才放人。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德国、以色列和真主党一致决定不准记者进入现场采访。 25年苦寻飞行员阿拉德,悬赏千万美金,52名囚犯换取阿拉德使用过的枪支 历次黎以战俘交换谈判中,以色列空军领航员罗恩·阿拉德均会被提及。这位王牌飞行员1986年驾机入侵黎巴嫩南部后遇险跳伞,失踪至今,以方认为,阿拉德遭“阿迈勒”运动扣押。在以色列国内,关心阿拉德命运的民众成立了“为自由而生运动”组织,向以色列的好心人以及海外关心阿拉德命运的人
5、募集了1000万美元,作为提供阿拉德线索的奖赏。组织者充分利用先进科技,互联网的弹跳广告不停播出阿拉德的照片和赏金的细节;寻找阿拉德的电视广告在伊朗和中东的十几个城市播出;寻找阿拉德的热线有志愿者24小时接听电话。 25年来,罗恩·阿拉德被媒体描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赎金最高、被寻找时间最长的人质。国内民众压力之下,以色列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收集阿拉德的信息,甚至不惜出动海军陆战队特意绑架了参与阿拉德绑架案的武装组织的领导人穆斯塔法-迪拉尼,想以此交换阿拉德回国。最新消息是,以方XX年以52名在押巴勒斯坦和黎巴
6、嫩囚犯从黎巴嫩真主党手中换取1986年失踪飞行员罗恩·阿拉德所携带的一把枪支。 军事立国,不放弃一兵一卒绝非空话 犹太主义的古老信条: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抛弃在战场上 犹太主义的传统强调生命可贵和解救战俘义不容辞。从建国背景出发,政府始终在灌输这样一种信条,“即使世界都已经抛弃了我们,我们绝对不会抛弃自己人。”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向以色列全国说明为何决定批准沙利特的换俘协议时,曾引用了犹太教法典“塔木德经”的教诲——救一条命应被视为是救世。在这种不惜一切的政治氛围里,交换沙利特的协议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内阁
7、投票(26票赞成,3票反对),民意测验显示以色列民众中7成9的人赞成这笔交易,反对者只有14%,在女性民众中支持这一交易的比例更高。 义务征兵制使85%以上的适龄男子为国家卖命,官兵被俘形成强大政治压力 对士兵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要追根溯源到以色列国防军的本质——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强敌四立的外部环境,使以色列人不得不采取全民义务兵役制。凡18-29岁的男性公民,无特殊情况均应服现役,通常适龄男子应征服役率高达85%到90%,适龄女性除怀孕、哺乳、有犯罪经历和因宗教原因外都要服兵役。
8、这些士兵薪资微薄、勤务繁重且危险,但对每个以色列人来说,却又是强制性的,是将整个以色列的犹太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的经历之一。以色列总统裴瑞兹曾说,没有以色列自卫队,就没有以色列。 因此,当一名以国官兵被俘,就形成一种在其他国家罕见的政治压力。在沙利特作为人质的5年时间里,沙利特的家人XX年在数万志愿者陪伴下步行至耶路撒冷。随后,沙利特父母曾在总理府门口搭起帐篷住了1年多,称只要儿子没回家,他们就不会离开。这期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