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608393
大小:31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03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比的意义》作者姓名:曲良娟工作单位:石嘴山市第二十四小学通讯地址:惠农区新村路150号邮编:753200联系电话:15121926628电子邮件地址:453267924@qq.com《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43—44页《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
2、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比分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比值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和比例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
3、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技能目标: 1、能正确的求出比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国旗提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用国旗中的长和
4、宽两个数量比较成为教学的起点,逐步引出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
5、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2、除不尽的用分数表示。 3÷4=()5÷9=()10.2÷21=()5÷13=() (设计意图:“温故引新”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旧知识,又能调动其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出示的复习题是要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去。) 二、情境导入。(出示第一张幻灯片)《比的意义》制作者:曲良娟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2008年9月25这天,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七号”
6、顺利升空,这是继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又一盛事。看这是宇航员翟志刚手舞国旗在太空行走的照片。 出示课件:(出示第二张幻灯片)长3分米宽2分米这面国旗长3分米,宽2分米,想想回答下面问题:(1)长是宽的几倍? (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小结: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今天学习的比,我们来一起研究“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国旗这个素材引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接触新知识不感到突然。) 三
7、、探究新知。 1、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用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 用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汇报:这里的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的比。 练习:用手表示白球和红球,说出它们的个数比。说出班里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 (2)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课件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①题目中有哪几个量?求什么?怎样求? ②这两个量间的关系用比怎样表示? (3)讨论思考题: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
8、系用比来表示怎么说? 生: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师:这里的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注意:引导学生弄清谁与谁比,比的结果、意义不同。 (4)归纳总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