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605597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3
《浅析教师在主体性教育中地位的理性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教师在主体性教育中地位的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主体性教育已成为一种思潮,深入人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己匆席置疑,然而,教师的主体地位却不客忽视.如果厢此失彼.此清彼长,甚至走入将。教师主体”等同于。教师中心的误区,只会导致主体性教育研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论文关键词:主体主体性教育教师地位 教师的地位历来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制约,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相联系。在我国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极其崇高的。苟子把“天、地、君、亲、师”并称;到了近代,教师的命运如同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一样漂泊不定,教师生活没有保障,“八娼九儒十丐”,教师竟与沉沦
2、的娼妓、讨饭的乞丐相提并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比,被赋予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取得了空前的提高。近年来,教育界进行了主体性教育的大讨论,主体性教育“从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人在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出发,探讨和阐明教育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积极的能动作用。0在主体性教育中,教师处于何种地位呢?主体概念在哲学领域至少有三种理解: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三是逻辑学意义上的主体。本文使用的主体概念就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即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作为认
3、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化活动”。客体则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对象化活动的对象,是受动者。在对象化活动中,主窖体是相互依赖的一对关系范畴,关系的建立者和主导人一方是主体,主体和客体相互依赖、相互规定、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主体性正是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只有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同客体相联系才能显示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从古到今,“人的主体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尔就曾论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
4、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隐约地感觉到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接着苏格拉底又号召“认识你自己”,使主体开始进入人类的视野,此后,各历史时期的哲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这一主题。 哲学界的主体性问题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教育过程中“谁是中心”的闻题。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流振强调“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是他的学生们的心理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从而也是他们的性格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他们看来,学生具有“中性而叉被动的天性”,固此,教师应该并且能够主宰一切,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听起来似乎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得到了充分发挥,其实
5、不然。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只不过是传递知识的媒介,他们受到体制的、思想的、文化的束缚,一般都把教育过程看作是知识的传递、传授和传播的过程,因而用已有的、统一的规则去要求受教育者,用最简单的方法——灌输的方法去教育学生,根本无积极性、创造性可言。这种教育思想造就的是“千校一面,万人一书”3的局面,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只是一种依赖关系和等级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师生是没有主体性可言的,这种教育最终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针对赫尔巴特学振的观点和主张,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彻底否定了“教师中心论”。主张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6、,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杜威等人的观点和主张中有不少东西是有积极意义的,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过分强调儿童的必趣和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完全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取消学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破坏了学习的系统性,结果导致了学校教学的混乱和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受到了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教育流振的批判和抨击。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应该把教师放在教育体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应当在教师,而不在学生。教育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都没有解决教学中的矛盾,片面强调“教师中心”或“学生中
7、心”,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新科技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客体的发展、现代化,必然要求主体素质的发展、现代化来推动客观世界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是社会本位,它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而忽视个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把人客体化和工具化,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要求相距甚远。正固为如此,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为了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主体性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应运而生,迅速流行、发展起来了。通过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