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560644
大小:18.1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03
《浅谈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浅谈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摘要:通过对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研究,为勘察、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相应的沉降参数,能够更好地预防在施工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这些建(构)筑物的全部重量和荷载都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在压缩性地基上,基础沉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上部结构的变形或开裂,严重时甚至危及建(构)筑物的安全或影响其正常使用。这时就需要进行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它属变形观测范畴,也是必不可少的工程测量任务之一。 仪器设
2、备 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2—1/1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 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的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地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
3、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观测点及施测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筑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在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观测点的设置应按设计要求布置。 沉降观测精度及成果整理计算的要求 在未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
4、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 往返交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为 前后视距≤30m,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 沉降观测点相对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水准仪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4][5]。以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进行观测。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
5、,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DS1级或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将临时观测点上移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时再按规定埋设永久性观测点,然后每施工一层,复测一次,直至竣工。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内要测四次,第二年测二次,第三年后每年测一次,至下沉稳定为止。一般沙土地基测二年,沉陷性土地基测五年,软土地基测十年。 检查整理各次观测记录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如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
6、为Δc,则累计沉降量为: 式中n表示观测点号。 统计表汇总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
7、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沉降观测应有专用的外业手簿,手簿内容应完整齐全,平面差计算过程及成果图表各种检验分析资料完整清晰,使
8、用的图表符号应规格统一,注记清楚。并需将建筑物、构筑物施工情况详细注明,随时整理,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慨况;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建筑物平面图及观测点布置图;基础的长度、宽度与高度、挖槽或钻孔后发现的地质土壤及地下水情况;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情况,建筑物观测点周围工程施工及环境变化的情况;施工过程中荷重增加情况、建筑物观测点周围重型材料及设备堆放情况;施测时所引用的水位点号码、位置、高程及其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