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533885
大小:18.6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02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3.1一般规定3.1.1建设县及县以上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必须进行区域性规划。3:l。2规划应根据当地雨水资源条件t提出适度而合理的开发利用规模口3.1.3规划应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考虑用水需求和承受能力;应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扶贫规划相协调,并与水_七保持及节水灌溉等项规划紧密结合;应注重农业结构调整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93.2区域性规地内容3.2.1应对本地区缺水状况、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应与其他供水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的对比分析。 .3·2.2应对规划
2、期内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解决本地区饮用水困难的人畜数量、生活供水定额、发展集雨节灌的面积、作物类型和灌水定额、发展养殖业和农村加工业的规模和供水量等主要指标,以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模进行分析确定·应根据近、远期解决缺水闯题的迫切性和资金、劳力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其发展速度。3·2·3应根据气候、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进行分区,确定不同类犁地区的雨水集蓄利用方式和工程布局。3·2·4应在规划中提出不同类型分区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并=可根据典型设计用扩大指标法计算全地区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量和投资。对国家、地方和农民的投入应进行统筹安排,农民投劳应折资计
3、算。3.2.5应进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论证其经济可行性。3.Z.6应进行雨水集蓄=j15i5『用工程对生态系统、水环境及人畜健康影响的分析评价。分析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3.2.7应编制分期实施计划,并提出组织管理、技术支持、资金筹措、劳力安排等措施。 3.3供水标准的确定3.3.1居民生活供水标准应按表3.3.1的规定取值。 囊3.3.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屠民生活供水定顿 地区 .供水定额 :L1(d·人)] 半干旱Ⅸ 10"--30 半湿润、湿润Ⅸ 30----50 3.3.2生产供水标准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l
4、生产供水应包括农作物、蔬菜、果树和林草的补充灌溉供水以及畜禽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业的供水。 2灌溉供水量应根据本地区农作物、树、草的需水特性和可能集蓄的雨水量,采用非充分灌溉的原理,确定补充灌溉的次数及每次补灌量。缺乏资料时,灌水次数和每次灌水定额可按表3·3-2_l的规定取值。在进行区域性规划时,可按本规范附录B计算。水田的灌溉定额应按照限额灌溉的原则,根据作物需水量、气象因素等确定· 3畜禽养殖供水定额按表3.3.2—2的规定取值口小型加工业供水应按照节约用水、提高回收利用率的原则,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确定或参照CECS82:96《农村给水设计规范》执行。褒3.
5、3.2一l不同作袖集两灌溉次数和定额 作物褪水方式·不同降雨量的灌水次数灌水定额0250~50_Orn__m>500mm(m3/hm2) 坐水种 1 l45~75 点藩 2~3 2~3 75一~90 玉米等旱田作物 地膜穴漕 1~2 l~2 45,一90 注水灌 2~3 1~230~60 漓灌地膜沟灌 l~2 2~3150~225 滴灌 5~8 6~10120~180 一季蔬菜 徽喷灌 508 6~10 150一一180 点癌-1 5~8 I{~1275~90 滴灌 2~5 3~6.120~150
6、 果树小管出流灌 2~5 1 3~f;150~225 微喷灌1 2~5 3一一6150~180点灌(穴灌) 2~5 3~6150~180 一擘水稻“薄、浅、漫、 晒什和控制灌溉 6~9300~400 表3.3.2、2謇禽养殖供水定颤f 畜禽种类 f大牲畜 猪 羊 禽l定额[L/(d·头,只>]I30~5015~205~10O.5~1.O 3.4工程规模的确定3.4.1集流面面积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ltt,水保证率应按表3.4.1—1的规定取值。襄3.4.1一l雨水囊蓄利用工程供水保证I‘供水项目 I居民生活用求集雨灌溉
7、备1-F养殖小型加工业f保证率(%)l 90 50~75 75 75~90 2…·种用途雨水集蓄利用丁程的集流面面积按公式(3.4.1.1)fl-算。‘ 骞即是i≥一IOr00W式中W——叶种用途的年供水量,m3事 S——第f种材料的集流面面积,·m2; ’ Pp——保证率为p时的年降雨量,mm≯ . 毛一ttII-第f种材料的年集流效率(小数)- . .扎——材料种类数。 3几种用途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集流面总面积按公式.(3.4.1—2)计算。s,:==∑ 歹式中S,——f种材料集流面总面积,m2事 S;广一歹种用途第f种材料的
8、集流面面积,m2。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