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常见楼面裂缝的防治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常见楼面裂缝的防治浅 【摘要】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文章从施工的角度,阐述了楼面裂缝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关键词】楼面裂缝;弥补处理;防治措施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住宅工程楼面出现裂缝,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现结合笔者多年来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从施工的角度,阐述楼面裂缝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
2、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一)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常见楼面裂缝的防治浅 【摘要】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文章从施工的角度,阐述了楼面裂缝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关键词】楼面裂缝;弥补处理;防治措施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住宅工程楼面出现裂缝,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现结合笔者多年来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从施工的角度,阐述楼面裂缝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施工中应采取的主
3、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一)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
4、,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lm左右。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较难解决的问题。其原因为: (1)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 (2)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 (3)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 (4)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上述四种原因中,后二种原因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
5、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Ф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mm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2.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
6、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3.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跟踪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4.砼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二)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
7、。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3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 根据经验,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Ф6—Ф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mm。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导则3的第4条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
8、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