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513085
大小:15.5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2
《无功补偿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无功补偿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无功补偿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人们关注的电网无功补偿问题,重点分析、比较了配电网常用无功补偿方案特点,对于电容补偿的投切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通过对无功补偿应用技术的分析,提出了配电网无功补偿工程应注意问题和相关建议 改善功率因数及相应地减少电费 根据国家水电部,物价局颁布的“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规定三种功率因数标准值,相应减少电费: (1)高压供电的用电单位,功率因数为以上。 (2)低压供电的用电单位,功率因数为以上。 (3)低压供电的农业用户,功率因数为以上。
2、 根据“办法”,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以分别不超出、、为宜,因为超过此值,电费并没有减少,相反初次设备增加,是不经济的。 降低系统的能耗 功率因数的提高,能减少线路损耗及变压器的铜耗。 设R为线路电阻,ΔP1为原线路损耗,ΔP2为功率因数提高后线路损耗,则线损减少 ΔP=ΔP1-ΔP2=3R(I12-I22) 比原来损失减少的百分数为 (ΔP/ΔP1)×100%=1-(I2/I1)2•100% 式中,I1=P/(U1cosφ1),I2=P/(U2cosφ2)补偿后,由于功率因数提高,U2>U1,为分析方便,可认为U2
3、≈U1,则θ=[1-(cosφ1/cosφ2)2]•100% 当功率因数从提高至时,通过上式计算,可求得有功损耗降低21%左右。在输送功率P=UIcosφ不变情况下,cosφ提高,I相对降低,设I1为补偿前变压器的电流,I2为补偿后变压器的电流,铜耗分别为ΔP1,ΔP2;铜耗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即 ΔP1/ΔP2=I22/I12 由于P1=P2,认为U2≈U1时,即I2/I1=cosφ1/cosφ2 可知,功率因数从提高至时,铜耗相当于原来的80%。 减少了线路的压降 由于线路传送电流小了,系统的线路电压损失相应
4、减小,有利于系统电压的稳定(轻载时要防止超前电流使电压上升过高),有利于大电机起动。 增加了供电功率,减少了用电贴费 对于原有供电设备来讲,同样的有功功率下,cosφ提高,负荷电流减小,同时降低了变压器容量,减少了投资费用,同时也减少了运行后的基本电费。 配电网无功补偿方案有变电站集中补偿、配电变低压补偿、配电线路固定补偿和用电设备分散补偿。四种方案示意图见图1所示。 变电站集中补偿 变电站集中补偿装置包括并联电容器、同步调相机、静止补偿器等,主要目的是平衡输电网的无功功率,改善输电网的功率因数,提高系统终端变电所
5、的母线电压,补偿变电站主变压器和高压输电线路的无功损耗。这些补偿装置一般集中接在变电站10kV母线上,因此具有管理容易、维护方便等优点。 为实现变电站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通常采用并联电容器组和有载调压抽头协调调节。鉴于变电站无功补偿对提高高压电网功率因数,维持变电所母线电压和平衡系统无功有重要作用,因此应根据负荷的增长安排、设计好变电站的无功补偿容量,运行中在保证电压合格和无功补偿效果最好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电容器组投切开关的操作次数为最少。 配电线路固定补偿 大量配电变压器要消耗无功,但是很多公用变压器没有安装低压补
6、偿装置,造成的很大无功缺额需要变电站或发电厂承担,大量的无功沿线传输使得配电网的网损居高难下,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配电线路无功补偿。 线路补偿一般通过在线路杆塔上安装电容器实现无功补偿。由于线路补偿远离变电站,因此存在保护难配置、控制成本高、维护工作量大、受安装环境限制等问题。因此,线路补偿的补偿点不宜过多;控制方式应从简,一般不采用分组投切控制;补偿容量也不宜过大,避免出现过补偿现象;保护也要从简,可采用熔断器和避雷器作为过电流和过电压保护。 线路补偿主要提供线路和公用变压器需要的无功,工程问题关键是选择补偿地点和补偿容量
7、。线路补偿具有投资小、回收快、便于管理和维护等优点,适用于功率因数低、负荷重的长线路。线路补偿一般采用固定补偿,因此存在适应能力差,重载情况下补偿度不足等问题。自动投切线路补偿仍是需研究的课题。 配电变低压补偿 配电变低压补偿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补偿方法。由于用户的日负荷变化大,通常采用微机控制、跟踪负荷波动分组投切电容器补偿,总补偿容量在几十至几百千乏不等。目的是提高专用变用户功率因数,实现无功的就地平衡,降低配电网损耗和改善用户电压质量。 配电变低压无功补偿的优点是补偿后功率因数高、降损节能效果好。但由于配电变压器的
8、数量多、安装地点分散,因此补偿工程的投资较大,运行维护工作量大,也因此要求厂家要尽可能降低装置的成本,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