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89829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9-02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检验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检验一疾病概述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贮存的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时发生的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育龄妇女和婴幼儿发病较多。二检验项目(一)主要项目1.血常规临床意义(1)是缺铁性贫血筛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指标,红细胞的典型改变为大小不一,体积小者多见,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n、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0%。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加,平均达16.3%。(3)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正常
2、或减低,但亦有轻度增高2%~3%。(4)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5)铁剂治疗有效后各项指标可逐步恢复,网织红细胞在5~10天后达高峰,Hb一般在8周后恢复正常。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动态观察。2.骨髓检查临床意义(1)用于缺铁性贫血的确诊。(2)骨髓涂片见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幼红细胞增多为主,但骨髓增生程度与贫血程度缺乏明显的平行关系。各阶段幼红细胞多数体积较小,胞浆量少,染色偏蓝,核小而致密。(3)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数量和形态一般正常。(4)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一项可靠指标,骨髓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可作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缺铁性贫血
3、时细胞外铁缺乏,严重时可完全消失,与血清铁蛋白呈明显正相关,细胞外铁阳性可排除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细胞内铁多数消失或仅少数幼红细胞有很少的铁粒,其诊断价值不如细胞外铁,但较血清铁准确和可靠。3.血清铁蛋白(SF)临床意义SF是反映机体贮存铁含量的有效指标,而且储铁下降是SF降低的惟一原因,可以检出最早期的缺铁,诊断符合率高,可达95%以上。当缺铁性贫血时SF一般小于14μg/L。铁剂治疗有效者SF在治疗后4周开始升高。影响因素发热、炎症、肝功能异常、恶性肿瘤、溶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均可使SF升高,所以临床上应注意这些因素与缺铁性贫血并发存在时S
4、F可不降低。(二)相关项目1.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临床意义2FEP是构成血红素的主要成分。缺铁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血红素,大量堆积在红细胞内,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可作为缺铁性贫血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影响因素铅中毒、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可增加。巨幼细胞贫血及红白血病游离原卟啉较少。2.血清铁(SI)临床意义(1)SI是血循环中与血浆转铁蛋白相结合的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铁在单位血浆中运送的总和,代表铁进入和离开循环之间的平衡。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患者,SI含量均明显降低,可用于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贫血,缺铁
5、性贫血时SI一般小于10.7μmol/L。(2)SI降低还可见于感染、风湿病、肿瘤、尿毒症等,应注意鉴别。(3)铁在血浆中周转很快,一般早晨比下午高,个体差异大,易受测定过程中铁污染的影响,因此结果不稳定,在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考虑。3.总铁结合力(TIBC)与转铁蛋白饱和度(TS)临床意义(1)铁储备减少时,总铁结合力增加,因此可反映贮铁耗竭情况,但不如血清铁蛋白敏感。缺铁性贫血患者总铁结合力均增高(大于64.4μmol/L)。(2)转铁蛋白饱和度(TS)即SI与TIBC的比值,正常为20%~50%,缺铁性贫血时小于15%。影响因素急性肝炎及红细胞增多症时,总
6、铁结合力可增高,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感染、肾病综合征和恶性肿瘤时可降低,在诊断时应结合临床综合考虑。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