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73293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2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出院健康教育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出院健康教育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症,症状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如果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形成慢性心肌炎、心脏病或多次复发,甚至猝死。因此,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控制病毒性心肌炎的复发及提高治愈率尤为重要。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4例,其中3-6岁15例,7-9岁58例,9-14岁11例,治愈78例,形成慢性心肌炎者4例,导致心肌病者2例,无死亡病例。2出院健康教育2.1疾病知识教育2.1.1病毒性心肌炎通常没有早期典型症状
2、,因此常常忽略,加之小儿自觉症状不明显,以致到心肌损害后才得以确认。简单地说心肌炎是全身性疾病在心肌上的炎症性表现,由于心肌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程度的不同,轻者可无临床症状,严重可致猝死,诊断及时并经过适当治疗者,可完全治愈,迁延不愈者,可形成慢性心肌炎或导致心肌病。近几年小儿的心肌炎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患儿大多在7-8岁左右,还有一些是学龄前的儿童,这些孩子往往在感冒发烧之后病情长时间不见好转,最后经检查被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2.1.2病因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病毒、腺病
3、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麻诊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病毒最常见,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毒素早期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和病毒感染后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参与有关。2.1.3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通常存在前驱感染史。心肌炎的症状可能出现于原发病的症状期或恢复期。如在原发病的症状期出现,其表现可被原发病掩盖。多数患儿在发病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这反映了全身性病毒感染,但也有部分患儿原发病症状轻而不显著,须仔细追问方被注意到,而心肌炎症状则比较显著,心肌炎患
4、儿常诉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等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重症患儿可由此发生昏厥或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甚至发生猝死。2.1.4感冒与心肌炎的关系扁桃体反复发作会损伤心肌,因为入侵身体导致扁桃体炎的病原微生物相当多,百分之七十是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病毒等,这些病毒均可以通过咽一扁桃体感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2.1.5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小儿在感冒过程中或治愈后1-3周突发乏力、紫绀、气促、四肢发冷、出汗多、苍白、不明原因哭闹、腹痛、自诉心前区不
5、适、胸闷等症状应及时看医生,以免遗误诊断而影响治疗。2.1.6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后痊愈,不遗留任何后遗症。极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部分患者经过数周或数月后病情趋于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ST-T变化,此种情况持续时间长,大多为急性期后心肌疤痕形成,发展成后遗症。2.2护理知识教育32.2.1护士认真向家属介绍本病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护理等方面知识,使家属消除焦虑及恐惧心理,年长儿要使其不
6、产生过重的精神压力,帮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治愈率。2.2.2卧床休息。(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3-4周基本恢复正常时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继续限制活动量,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3-6个月。(2)轻症患者如无胸闷、气促、心悸、乏力症状,可以正常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如剧烈体育活动不可参加。如有上述症状者,更应多休息,少活动,待症状消失后可以活动,以不出现心悸气急为宜。(3)重症患儿如心脏扩大,有心力衰竭者,应延长卧床时间,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根据心功能再逐渐开始适当活动。
7、2.2.3饮食的护理。补充多种维生素及营养丰富的饮食。(1)少食多餐,可以1-2两/餐,6-8餐/日,防止过饱,增加心脏负担。(2)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如鱼、蛋、肉、奶、猪肝等到,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3)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适合患儿胃口,增进食欲,并鼓励患儿进食,注意饮食卫生。(4)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饮蜂蜜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便秘时不要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病情允许时,可适当活动,定时排便。2.2.4用药的护理。(1)控制输液量及速度。(2
8、)严格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滥用药,不可随意减量或加量。(3)应用洋地黄药物时,应按医生指导用药,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以及恶心、呕吐、黄绿视等症状,如有上述症状暂停用药,与医生联系,避免洋地黄中毒。2.2.5心理护理,心情好坏,情绪的波动,是影响疾病康复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不能忽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1)根据小儿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适当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以减轻孩子焦虑和紧张情绪,消除其神秘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避免情绪激动。(3)为患儿创造和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