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71770
大小:31.6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9-02
《镇乡域镇村体系规划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镇乡域镇村体系规划规范 篇一: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一、构成和层次 村镇体系构成 村镇层次组成 镇(乡)村镇体系构成层次示意图 二、镇(乡)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方法1、确定评价因子 2、权重值 浙江省某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因子表 算。 ②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村镇建设条件等评价因子的分值均按5分制赋值,以3分为合格(标准值)。 注:①为取得更精确合理的评价值,“耕地资源”和“经济收入也可分为”总量“和”人均“分因子进行计 3、评价模型公式 Ui=?Wj
2、Xj jm 式中:Ui─第i个村镇的评价值 Wj─第j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加权系数)Xj─第i个村镇的第j个因子评价分值m─评价因子的个数 4、发展条件总排序 根据各个评价因子及权重值,由评价模型得出各村综合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并绘制综合评价图。(可以是柱状图,也可以是块状图) 5、评价结论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方法1、总人口预测 ①综合分析法:Qn=Q0(1+k)+P式中:Qn─总人口预测数 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 n k─规划期内常住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N─规划期限
3、 p─规划期内常住(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数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少而住期短的乡镇。 ②综合增长法:Qn=Q0(1+a+b)+c式中:Qn─总人口预测数 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a─规划期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b─规划期内年平均机械增长率c─规划期内暂住(≥1年)人口数N─规划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人口资料统计较完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多且住期较长的乡镇。 2、城镇化水平预测 ①城镇人口增长法:城镇化水平(%)=式中:p0─现状城镇总人口y─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Qn
4、─规划期镇域总人口 N─规划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城镇人口资料统计比较完整的县城外建制镇。 p0(1?y)n Qn n ②劳力转化法: 城镇化水平(%)=p0─现状城镇总人口Q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K─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期限 F─农村劳力占农村人口比例A─镇域农村人口 E─种植业劳力占农村劳力比例S─镇域农村耕地数 N─规划期每劳力平均负担耕地数Z─富余劳力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比例本公式适用于种植业为主的县城外建制镇。 ③目标法:根据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化水平及对该镇域城镇
5、人口的规模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潜力,确定镇域城镇化水平。 本方法适用于对历年城镇人口增长统计资料缺乏的县城外建制镇。 3、人口配臵方法 村庄规模大小应与镇(乡)域耕作特点和耕作半径相适应。影响村庄规模的主要因素有:耕地资源、生产交通工具、 P0?(1?k)n?[F?A(1?K)n?E? Qn S ]?Z 篇二: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在进行镇域镇村体系规划时的人口预测方法。文章首先
6、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的介绍引出边缘区小城镇的特殊的人口预测需求,并通过与规范预测方法相比较得出矛盾。文章随后提出了基于渗流理论的城镇机械增长人口数预测方法和综合分析法,并在最后分析了该方法在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的人口预测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人口预测渗流理论综合分析法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因素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发展意义,它不仅成为城市向外扩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带动农村经济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的有生力量。城市边缘区独特的区位条件使
7、它成为城市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随着投资的增加和产业的发展,众多劳动力随之迁入,人口流动迅速增加,城镇与农村人口高度混合,从而大大改变了镇域内的人口结构。因此,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在进行镇域镇村体系人口预测时往往需要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以满足其非常规化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城镇的发展相对滞后,往往更依赖中心城市形成边缘区发展,故城市边缘区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对于推动西部地区镇村体系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的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的
8、人口预测为例,试图探析适应于西部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 一、关键词解释 1、城市边缘区 定义 城市边缘的概念源于城市生态学。滑铁卢大学地理系教授 C·B·Bryant将区域城市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分为集中城市或核心建成区、内边缘、城市影响区和农村腹地,内边缘和外边缘合称为城市边缘。MCGee在《亚洲城市新地带的出现》中提出的城市“灰色区域”(Deszkota)为城乡联系紧密的城市周围地区,特点是一种农村及城市高密度混合区,劳动密集型工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