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35428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1
《“职业倦怠”对职业人士身心健康的影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职业倦怠”对职业人士身心健康的影响【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人士;,,,身心健康 摘要:“职业倦怠”,这种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心理症状,正悄然向我国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士袭来,且呈蔓延之势,严重影响职业人士身心健康。因此,分析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找到防范及解决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可使职业人士摆脱职业倦怠,重新找回工作的乐趣。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人士;身心健康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就是幸福之所在”。但据200508上海社会科学院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进行的“上海市员工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显示,40%
2、的职业人士非但没有从工作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欢乐和幸福,反而对工作感到倦怠。这是上海首份工作倦怠报告。报告表明,“职业倦怠”这种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心理症状,正悄然向我国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士袭来,且呈蔓延之势,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心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一种都市特有的流行病。 1原因分析 “职业倦怠”(Job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即职业导致的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不适、心力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因为职业生
3、涯缺乏目标、规划以及工作环境中的特殊因素,造成工作热情丧失、工作绩效下降、工作成就感降低,以及连带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不适反应和疲劳症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职业人士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的“过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而心理过劳的现象远远多于体力过劳,使职业倦怠在现代职业人群中广为“流行”。教师体罚学生、医护人员渎职以及警察知法犯法、滥用私刑事件屡屡见诸报刊、杂志,社会舆论总将此类事件的发生归咎于当事人职业道德的缺失,将行业人士人格品质、道德修养的提高视作杜绝此类恶性事件发生的“灵丹妙药”。殊不知,职
4、业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职业倦怠也是造成这类“恶性事件”的原因之一。近日,哈尔滨曲伟杰心理学校对黑龙江的乳品制造、家电销售、学校三家单位员工进行心理测试后发现,80%以上的员工感觉在工作中精力不济,甚至厌恶本职工作。而据相关调查显示,压力过大、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以及自我评价过低人群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行业看,教师、警察、医护人员、保险代理、科技人员、新闻工作等则是职业倦怠高发的行业。如果轻微的职业倦怠没有得到控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呈一种病态,称为“职业倦怠症”。导致职业倦怠症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3 1.1部分人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导致现实与理
5、想的差距过大,因幻想破灭,导致工作倦怠。 1.2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企业改制等因素导致工作的稳定性不如以前,职业人士如长期处在“飘”的状态,就会对职业没有认同感、成就感,长久导致精神疲惫,心生厌倦。 1.3单调重复、没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很容易让人感到厌倦,觉得工作失去了挑战性,导致工作没动力。 1.4工作努力肯干,但付出与回报之间不平衡,得不到上级肯定,没有升职、加薪机会,工作热情逐渐耗尽。 1.5工作认真负责,敬业精神强,但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影响工作情绪,从而感到厌倦。 1.6工作负担太重,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大,感到精神疲惫、倦怠。 2具体表现
6、 患上职业倦怠症后,一些人会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厌倦感,从而引起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职业人士的身心健康。 2.1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出现一些疾病征兆,身体疲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降低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淡漠,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障碍。 2.2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对职业前景茫然,没有工作热情和动力,逃避竞争,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情绪低落,常常焦虑、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
7、乏热情;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惫感,对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3调整策略 职业倦怠不仅危害职业人士身心健康,而且可能断送职业人士的职业生涯。当职业人士出现不适时,首先应去医院检查身体,如果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就应及时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倦怠的身心: 3.1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平时要关注自己健康,要有节律地休息。最好工作一段时间后,休一次长假,抛开工作,彻底放松,达到放松情绪和缓解压力的目的。 3.23调整心态,积极工作对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心理学家告诫: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带着怒气去工作和生活。 3.3寻
8、找快乐,丢掉郁闷繁杂的工作之余,可以投入到自己喜爱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