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12000
大小:975.5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31
《【历史】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泰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月考历史科试题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错误的是()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
2、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③3.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纂》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A.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 B.私营纺织作坊的兴起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4.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C.各国的税制改革 D.小农经济的出现5.下列
3、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C.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D.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土地兼并106.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7.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
4、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8.2013年3月22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首访俄罗斯,并对非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行,他们的穿着引起服装界的轰动。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服装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B.唐代的缂丝技艺使服饰极具
5、艺术神韵C.元代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D.明代前期棉布的流行使其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9.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10.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
6、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1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12.“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10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13.《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7、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1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15.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
8、“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A.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 16.梁启超在谈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