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

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

ID:17400985

大小:2.68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8-08-30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_第1页
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_第2页
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_第3页
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_第4页
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单位代码10445号2015020429分类号G206研究生类别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论文题目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学科专业名称新闻学串申请人姓名杨晓旭指导教师王倩教授论文提交时间2018年6月10曰 单位代码10445学号2015020429分类号G206研究生类别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论文题目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研究学科专业名称新闻学申请人姓名杨晓旭指导教师王倩教授论文提交时间2018年6月10日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绪论................................................................................................................................1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二、研究对象界定................................................................................................4三、研究现状及综述............................................................................................6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0第一章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现状......................................................................11第一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动机................................................................11一、造谣者动机:“利己主义”倾向明显..............................................11二、传谣者动机:无知和从众占主导......................................................12第二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方式................................................................13一、传播节点呈现裂变形态........................................................................13二、健康类谣言传播具有往复性................................................................14第三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强度................................................................15一、增强熟人社会的“强关系”纽带......................................................15二、加剧“塔西陀陷阱”的影响..............................................................16第二章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文本分析与传播主体.................................................17第一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文本分析............................................................17一、语言风格:“反潮流”占据主导地位............................................17二、“信源”特色:信息的模糊性混淆视听........................................19三、内容特点:“风险议题”下的风险传播........................................21第二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信息源特点分析....................................................23一、健康类微信公众号:风险感知下的健康传播................................23二、公众号与用户信任度的构建............................................................27第三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主体特点分析................................................29一、微信用户获取健康信息行为的基本情况........................................29二、微信社群“乌合之众”的群体效应................................................31第三章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根源探因...............................................................33第一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环境的新变化................................................33一、社会背景:公众需求、政府公关和利益群体的失衡....................33 二、媒介特点:微信自我“救赎”能力弱............................................34三、用户自身:“信息饥渴症”和“自我信息拼图”........................34四、个体因素:重要性和模糊性的强化................................................36第二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过程的新路径..............................................38一、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过程总结........................................................38二、从“疫苗有害于孩子健康”谣言分析谣言传播的全过程............39第三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谣言公式新构建......................................42一、奥尔波特谣言公式及其发展演进....................................................42二、健康类微信谣言在微信平台传播公式新构建................................43第四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模式新构建..................................................45一、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要素特点....................................................45二、健康类微信谣言新传播模式的构建................................................47第四章健康类微信谣言的防控对策...................................................................51第一节政府搭建完善合理的网络秩序......................................................51一、采用多种渠道及时公开信息............................................................51二、加大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处罚力度................................................52第二节社会构建预防系统和辟谣体制......................................................53一、发挥专业辟谣团体的影响力............................................................53二、建立长效的预防和疏导体系............................................................54第三节公众提高自身的媒介使用水平......................................................55一、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和健康素养....................................................56二、培养中老年群体的理性思维............................................................58结语..............................................................................................................................59注释..............................................................................................................................61参考文献......................................................................................................................63附录..............................................................................................................................6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致谢..............................................................................................................................7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应用,谣言以崭新的传播形态和变幻莫测的传播形式辗转于各自媒体平台。而今,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种种利益的诱惑下,各类媒体发布的健康类谣言信息不仅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把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作为研究的两条主线,传播研究和防控研究相互依存。第一章从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动机、传播方式和传播强度三个方面对传播现状展开论述。传播动机从造谣者和传谣者两个方面展开:造谣者的动机主要表现为“利己主义”倾向明显;传谣者动机主要表现为的无知、从众占主导。在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方式上,其具有传播节点呈现裂变形态和传播具有往复性的特点。在传播强度上,健康类谣言基于微信平台进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强熟人社会的“强关系纽带,加剧“塔西佗陷阱”的影响。第二章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文本、信息源特点和受众特点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为后文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公式和传播模式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文本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潮流”的语言风格占据主导地位,用信息的模糊性来混淆视听的“信源”特色,“风险议题”下的风险传播。通过对健康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及对公众号传播内容与用户信任度的构建,分析了信息源特点。微信社群“乌合之众”产生群体效应,这将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传播力。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原因,探究了健康类谣言传播环境的新变化和传播过程的新路径,以及对健康类微信谣言公式和传播模式的新构建,为此类谣言的研究拓展了新的学术方向。从社会背景、媒介特点、用户自身和个体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环境的新变化。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分析并阐述了健康类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新路径。在分析了健康类微信谣言在微信平台的传播要素之后,提出了微信环境下健康类谣言传播的新公式和传播模式。第四章从政府搭建完善合理的网络秩序、社会构建预防系统和建立辟谣机制和公众提高自身的媒介使用水平三个视角,为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治理提出了借鉴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意见。笔者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研究并不仅仅是研究这类谣言本身,最终是为了通过分析谣言传播的机制和原因,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即传谣研究需要服务于辟谣研究。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现状、传播规律、传播根源,在此基础上从多重视角提出治理此类谣言的防控措施,这将对微信用户、媒介和相关的医疗产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微信;健康;谣言传播;防控论文分类号:G206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Rumorsarenotastrangewordforthepublic.WiththecontinuouspopularizationanddueoftheInternet,especiallytheriseofWeChatandotherself-media,rumorshavealsobeentransferredtotheirmediaplatforms.Healththroughin-depthanalysisofthisstudyclassmicrobelieverumorsspreadregularityandmechanism.SpreadasCanadianscholarMarshallMcLuhansaid,"themediumisthemessage",whenWeChatplatformasanewmediumoftheInternetdevelopmentisactiveinreallife,itprovidesasolidfoundationforthespreadofrumors.HealthyWeChatrumorsabound,makingthehugeWeChatusersdifficulttoidentifyallkindsofhealthinformation,andtherearesomerumors.Healthrumorshavebecomeincreasinglydifficulttocontrolwithnewmediaplatforms.Thepaperconsistsofthreeparts:introduction,textandconclusion.Intheintroductionpart,theresearchbackground,significance,researchobjectsandresearchstatusarereviewed.Then,themainbodypartisdividedintofourchapters.FirstchapterisaboutthestatusquoofhealthclassWeChatrumorsspreadandinfluenceareanalyzedindetail;Chaptertwocloselycombiningwiththecharacteristicsofmicrolettertothespreadofthenewmediaenvironment;ThethirdchapterfocusesonthereasonsforthespreadofWeChatrumorsinhealth,andthenewconstructionoftherumorformulaandpropagationmodeofhealthclassWeChat;Thefourthchapterputsforwardthehealthclassmicrobelieverumorcontrolarealisticproposition.Inconclusion,papersonthehealthoftheresearchisnotjustthekindofmicrobelieverumorssuchrumoritself,thefinalpurposeistothroughtheanalysisofthemechanismandreasonofrumorsspread.Onthebasisofcommunicationpsychology,communicationstudiesandotherdisciplines,toliteratureresearch,contentanalysisandquestionnairesurveyasthemainresearchmethods,useofthedevelopmentofBeijinglanguageandcultureuniversity"themodernChinesewordsegmentationsystem"ofpragmaticstoanalyzethecontentofthehealthclassWeChatrumors,andtheresultsofquestionnairewithSPSSsoftwaretocombagain,andagainforsuchrumoursofwaitersanddisseminatortransmissionbehavioroftheconcreteanalysis.Basedonthesedata,thispaperstudiesthespreadingfactorsofWeChatrumorsinhealth,andthenconstructsthepropagationI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odeandrumorformulaofthehealthclassWeChatrumor.Throughtheanalysisoftheseaspect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measurestocontrol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WeChatrumors.Keywords:WeChat;Health;Rumorsspread;ThepreventionandcontrolClassificationnumber:G206.I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2011年,是微信正式进入人们视线的元年。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其根据一定的用户关系,为用户提供进行交流、获取以及传播信息的平台。用户不仅能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获得信息,而且能将既精彩又有价值的内容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注册用户已超9亿,与我国手机网民的总体数量旗鼓相当。微信的兴起对用户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更是一种获取信息并传播的平台。微信拥有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其承担起了人与人进行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此庞杂的信息数量背后,致使用户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愈加困难,各类谣言、虚假甚至诈骗信息丛生,用户的信息安全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微信是一种新兴的关系平台,它主要把qq联系人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作为建立社交关系的基础,但必须获得对方允许才能真正建立起关系。由于需要双方互选的限制,这就形成了微信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模式,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一种强关系。在信息传播方面,微信更倾向于群体传播,传播的对象主要是黏性较强的熟人圈。在人人都有言论自由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用户都能够成为信息的“搬运工”,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甚至谣言也在被有意无意地传播。微信闭环式的小圈传播特点和高度信任的强关系,这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都提供了温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仅是实现公民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权衡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生活压力膨胀、生活方式不规律等等,造成了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诱因相互交织的繁杂局势。在这种存在多重健康隐患的社会大背景下,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健康真正从国家政策角度被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层面,把“五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真正融入到“健康中国”的发展中来。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党和国家对国民的健康放在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努力实现改善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谣言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而缺乏后台监管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以约8000个的增长速度持续演进,这说明微信谣言治理任重而道远。当微信暴露出谣言滋生这一现象时,微信也正在努力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2014年10月17日,微信启用了针对谣言信息进行辟谣的公众平台——谣言过滤器。“谣言过滤器”以过滤谣言,捍卫真相,传播正能量,终结谣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公众号每周定期推送本周举报次数多,影响范围广的谣言典型,以起到溯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本文选取“谣言过滤器”2014年10月——2017年6月推出的辟谣文章作为样本,共获取有效样本269余篇。这些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的谣言样本所涉及的叙事主题纷繁复杂,经过归纳总结,这些谣言可主要分为健康类、社会类和时政类三大主题。通过对各类谣言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归纳和统计,我们发现在典型的269篇有效样本中,健康类谣言共有165篇,社会类谣言共有93篇,时政类谣言共有11篇。各类主题谣言所占的比重如图1所示。图12014年10月——2017年6月母类谣言主题占比图由此可见,健康类微信谣言占比一半之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健康与对健康产生威胁的谣言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可怕的。在诸多微信谣言主题中,本文之所以选择健康类微信谣言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通过前文的定量分析可见,健康类微信谣言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具有研究的必要性。(二)研究意义谣言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一直持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续至今。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冯梦龙曾把把谣言阐述为“凡街市无根之语”,并谈及到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谣言在信息受阻的古代都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如此恶劣的影响,那么,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谣言一旦借助拥有着庞大用户群体的微信平台开始不加遏制地传播,将会肆意侵扰社会秩序,无益于社会的融洽与安定。微信平台和健康类谣言信息结合在一起会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的特点,在此种传播环境中,谣言的增长数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和扩散。本文基于健康类微信谣言这种较为典型的谣言形式,研究其生成、传播和扩散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1)学术意义通过梳理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概念和特征,进一步深化健康类微信谣言问题的研究,经过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传播环境和传播过程的分析,这将为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紧密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的传播特点,分析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新变化、传播主体和受众的特点,为后文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公式和传播模式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健康类微信谣言公式和传播模式的新构建,拓展了此类谣言研究的学术方向;同时,提出了健康类微信谣言防控这一现实性命题,分析当前健康类微信谣言对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为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治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现实价值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规律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从多重视角提出治理此类谣言的防控措施,这将对微信用户、媒介和相关的医疗产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微信谣言的传播扩散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谣言借助微信载体迅速传播,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损害新媒体的公信力。第二,对本课题的研讨能够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的主体部分仔细分析此类谣言传播的五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旨在深入挖掘健康类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最后,针对健康类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机制,分析其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健康类微信谣言的负面影响,进而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社会主体之间营造相互信任的社会氛围,为构建一个和睦融洽的社交网络空间奠定重要的基础。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研究对象界定利用微信传播谣言是谣言传播的新形式,本文将谣言的研究置于微信的新型传播环境下,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引起微信用户极度关注的健康类微信谣言。通过前文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健康类谣言在微信谣言传播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笔者把健康类微信谣言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基本特征、传播过程和传播机理的分析,并对此类谣言的防控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一)谣言的概念认知研究健康类微信谣言,首先要对“谣言”的概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谣言”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无法摆脱各类谣言的干扰,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对谣言真正了解。谣言是一个神秘的概念,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谣言的判断标准不同,也难以对谣言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与谣言有关的几个概念,比如流言、谎言、偏见等,对普通大众来说,他们对这几个名词的定义是相对模糊的。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谣言的了解还是相对片面的。非专业领域的学者普遍认为谣言是类似于“假新闻”“主观臆造”诸如此类的信息。但在有关社会、集团的政策变化或者人员变动等情形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而,如果用虚假信息来定义谣言是不全面的。谣言是一个边缘性很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谣言的界定复杂多样,不尽相同。美国著名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的界定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1]释。”国内外各位研究谣言的著名学者对“谣言”的定义虽不尽相同,但“没有被证实”和“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是谣言得以传播的关键要素,但定义中并没有用“虚假”一类词语来定义谣言。所以说,“谣言”并不等于“虚假信息”,但相反而论,传播“虚假信息”就是谣言。我国刘建明教授对谣言的定义则更侧重从传播效果的视角来界定谣言,与此同时他还辨明了谣言与谎言的差异。相比较而言,我国著名学者胡钰的观点是:“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2]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任何谣言的传播都不能脱离一定的传播环境而独立存在,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谣言基本上都是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进行传播,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应的谣言类型应运而生。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概念认知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伴随着新媒体平台微信的飞速发展,一个新的谣言研究领域——“微信谣言”产生了。网络谣言和微信谣言两者并不是互不干涉、彼此分离的个体,微信谣言作为网络谣言的一个分支,没有真正从网络谣言的本质特点中脱离出来,两者的区别在于微信谣言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产生的,其传播路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和用户的接收特点均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健康信息与人们身心健康的方方面面均有重要关联,拥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类别。为了便于进一步对微信各类主题谣言进行分析,对健康类、社会类和时政类三类主题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其中,健康类谣言涉及的主题类别包括健康养生、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和生活妙招五个子类。社会类谣言主要分为防骗类、金钱类、呼吁求救类、社会秩序、奇闻轶事、封建迷信和名人相关。时政类主要是关于国家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政治新闻。各子类谣言所占的比重如图2所示。图22014年10月——2017年6月各子类谣言主题占比图由此看出,健康类谣言在微信传播的各类谣言中所占比重最大,在健康类谣言的子类谣言中,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和疾病相关的谣言位居前三甲。在微信平台传播的健康类信息丛生,让庞大的微信用户对形形色色的各类健康信息难以辨别,而这其中不乏一些谣言。由于健康类信息对用户来说是重要的信息,即使无法辨别真伪,在“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下,甚至会将虚假信息通过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与好友分享,借助朋友圈的“强关系”进行扩散和传播。健康类谣言搭载了新媒体传播平台,变得愈发难以有效控制。除此之外,需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健康类信息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科学传播视角下的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经验可知,每个人的体质和基本情况是因人而异的,一些养生方法对一部分群体效果显著,对另一部分人却适得其反,这种情况在中医治病领域时有发生,尤其对于健康养生类信息来说,更要讲求辨证施治,这种情况不能用信息是否科学作为衡量标准。因此,笔者把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违背科学标准的健康类信息,不包括这种带有一定辩证性质的养生信息。三、研究现状及综述本文主要基于国内外关于谣言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皮书数据库、万方期刊论文数据库、读秀文献资料数据库等的研究整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梳理归纳如下:(一)国外研究现状作为谣言研究的始祖,德国对后世谣言研究有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谣言是潜意识中的表征,集体无意识——原型是谣言、流言的‘谣’与‘流’[3]的源头,开创了谣言精神分析的先河。”对谣言进行学术探讨始于二战时期,并一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涌现出了很多经典著作和理论。在这个时期谣言不再是某一单一学科,而是涉及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学科范畴。1947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WillardAllport)完成了谣言研究史上最为经典的著作《谣言心理学》。在这部著作中,他阐明了两个产生谣言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是事件的重要程度,一个是事实的模糊程度。这两个因素与谣言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规模成正相关,即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越强,谣言的传播范围就越大,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就越强。1991年,法国著名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Jean-NoelKapferer)在《谣言——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对谣言的影响提出了颠覆性的看法,他认为谣言的传播是完全遵循着社会生活规则的,渗透着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并不是集体发疯或集体幻觉导致的,这也是学界第一次提出谣言传播的正面影响,也让读者对谣言这个熟悉的命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法国著名学者弗朗索瓦丝·勒莫(FrancoiseReumaux)于1999年所著的《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中,他认为谣言传播的信息存在二律背反的情况,不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能将谣言的叙述游离于论说,论说的目的是保证叙述的社会存在。谣言是导致群体情绪极化的重要方式,其受某些特定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情境下,将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德国著名学者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Hans-JoachimNeubauer)的著作《谣言女神》于2004年出版,对谣言的研究更是添上了弥足珍贵的一笔。作者通过对典型的史实、神话、著作以及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了谣言的产生、发展机理以及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信息互联、资源共享便利的同时,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新的土壤。2010年,美国著名学者卡斯·R·桑坦斯在其著作《谣言》中以虚假信息如何传播、人们相信虚假信息的原因以及互联网时代应如何应对肆意横行的谣言这三个问题为主线,提出了“信息流瀑”、“群体极化”、“思想市场”、“寒蝉效应”等经典论断。(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学者对谣言研究的脚步相比,国内对谣言传播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翻译国外的经典著作,弥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谣言在网络的助推下表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甚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探究网络谣言传播的生成机制和传播机制迫在眉睫。1、关于谣言的专著2012年,周裕琼教授在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中,以中国21世纪初这十年发生的典型网络谣言为研究对象,把模拟实验和个案研究作为课题的主要框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梳理了网络谣言各个阶段的传播特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与传统谣言相比,中国当代谣言的性质、传播载体和社会传播效果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逐渐步入“新谣言时代”。2、期刊、论文以“健康”“微信谣言”为主题词,从学科“新闻与传媒”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库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16年12月,共搜索到文献资料44篇。以“健康谣言”为主题关键词,利用高级搜索,从学科“新闻与传媒”在中国知网首页进行全文检索,共搜索出文献资料11篇。以“微信谣言”为主题关键词,利用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级搜索,从学科“新闻与传媒”在中国知网首页进行全文检索,共搜索出文献资料57篇。整合三种关键词的搜索方式,图3是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趋势图。图3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健康类微信谣言”相关主题研究成果趋势由此可见,随着2011年微信的诞生,以微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微信谣言和健康谣言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几年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通过笔者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1)基于微信谣言传播机制和传播特征的分析郭小安、薛鹏宇所写的《微信朋友圈会让我们更相信谣言吗?——试论微信谣言的三个传播特征》一文,从微信谣言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强度三个方面说明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特征。张志安、束开荣撰写的《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网民、媒介与社会多重视角的考察》一文,将受众的心理特征与媒介属性以及社会语境结合起来对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从特定的时空语境和特定承载谣言的载体中去考量微信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赵前卫的《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点初探》一文,对微信谣言进行了基本的分类,他们把微信谣言主要分为危言耸听类、解构传统类、伪科学类、伪求助类、无中生有类和虚假谣言类。他们还对当下社会情境中微信谣言泛滥的原因和影响微信[4]谣言传播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为日后谣言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2)基于健康谣言传播及治理的分析王丽娜所写的《健康谣言的传播学分析与科学舆论引导》一文中,从传播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视角分析健康谣言的产生和消退过程,研究发现在此类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沉默的螺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见领袖”使得健康谣言朝着“放大谣言”抑或是“辨明真相”两个方向发展。李东晓所写的《微信用户健康养生信息的传播行为研究》以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微信用户健康信息的传播行为发现,用户转发行为会受朋友圈中朋友的年龄、身心健康状况、信息阅读偏好、家庭角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3)基于微信谣言治理的研究微信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和隐私保护的同时,也为谣言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冯邵丹认为微信谣言治理的挑战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传播范围的封闭性特点会导致群体极化;第二,裂变式传播为谣言扩散提[5]供可能;第三,意见领袖作用被放大,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匡文波的《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微信谣言治理》一文,定量分析、比较微信谣言和微博谣言在传播中的可信度,得出了谣言在具有“强关系”的微信传播环境中更容易获得社会群体信任的结论。对于微信谣言的治理,霍凤、姜玲认为应设立相对自由开放的言论环境,官方及时更正谣言传播中的错误信息,并通过多种渠道将信息传播给大众,这样有助于及时遏制谣言的产生、传播与扩散,对传谣者进行法律规[6]范与制裁的时候要注意“寒蝉效应”,以防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4)基于微信谣言个案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通过对某个经典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进而研究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辟谣措施。但微信谣言的产生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多重主客观诱因导致的,这就使得在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上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定性分析,就得出的结论在说服力上稍逊一筹。比如,王娜在《微信谣言传播路径分析——以“抢孩子”谣言传播为例》一文中,笼统地分析了微信谣言传播的孕育期、变异期、爆发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文献的科学性稍显不足。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搜集、梳理发现,多半学术资料只是单一地围绕微信谣言传播的某个侧面展开研究,比如微信谣言的某个传播要素、经典案例、传播机制等,而将微信传播环境和健康类谣言问题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从文献资料的基本情况来看,微信谣言的个案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传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播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片面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分析,机械地梳理经典案例中的传播要素,缺乏科学依据。在对微信谣言所提出的治理对策中,鲜有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没有提出针对微信谣言或者某一种类型微信谣言的具体方案。笔者认为,从传播者到受传者,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过程、传播机理应有其特殊性。健康类微信谣言作为网络谣言的一种,其传播环境和传播机制都是在不断演进的,这就需要研究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期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一)研究方法笔者以传播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北京语言大学开发的“现代汉语语用分词系统”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内容进行分析,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再次梳理,进而对此类谣言的受传者和再次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具体分析。凭借这些数据,笔者研究了健康类微信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和谣言公式。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从而提出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防控起到一定作用的治理措施。1、内容分析。选取健康类微信谣言的经典案例,对案例进行详细地解读和内容分析,通过综合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此类谣言的基本特征,为深入研究其传播原因和传播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笔者还使用“现代汉语语用分词系统”软件抓取典型健康类微信谣言文本关键词的使用频率,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分析谣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探析谣言文本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2、实证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两种。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健康类信息接触习惯的问卷调查,结合其基本信息,深入研究健康类微信谣言受传者和再次转发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目的。(二)创新点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其一,把奥尔波特的谣言传播公式应用到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研究当中,并构建出健康类谣言在微信传播环境下新的谣言公式。其次,全面归纳总结健康类谣言在微信环境下的的传播要素,构建出此类谣言新的传播模式图。最后,在对健康类微信谣言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防控举措。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现状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公众对谣言不再陌生。早在战国就有“三人成虎”的故事,说明谣言在口口相传中蛊惑人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应用,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谣言也以崭新的传播形态和变幻莫测的传播形式辗转于各自媒体平台。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当微信平台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媒介活跃于现实生活中时,这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根基。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则是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圈,微信朋友圈没有大V和意见领袖,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微信朋友圈是亲朋好友联系最紧密的平台,在“强关系”纽带之下传播不实信息,这就如同为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翅膀。与微博谣言相比,微信谣言的自净功能较弱,尤其为大众所关注的健康类谣言来说,其在传播动机、传播方式和传播强度方面表现出了自身的特点。第一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动机微信谣言日前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写的《新媒体蓝皮书2017》中谈到,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健康相关类已经成为微信谣言传播的主要领域,谣言传播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一、造谣者动机:“利己主义”倾向明显从健康类谣言的造谣者动机来看,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贫富差距、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微信公众号的目的主要用于信息传播、市场营销和客户互动。有着较强的“形象管理”、“利他主义”传播动机的健康类微信谣言归属于生活型谣言,这类谣言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除公众对信息的认识存在偏颇和信息公开不及时致使健康类微信谣言反复出现外,还有很多谣言是由经济利益和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引发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健康类公号的运营者会根据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炮制各种健康养生类的谣言,通过“标题党”博取公众的眼球,提高公号的阅读量,从而依靠公号的关注度推销产品赚取广告费,这也是商家进行产品营销的一种手段。健康类谣言造谣成本低,辟谣成本高。虽然造谣者利用合成图片、加工视频、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拼凑文字等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制造谣言,但谣言一旦进入传播的轨道,就将出现难以控制的“裂变式”传播。这不仅会给谣言涉及的相关产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给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诸如“面条洗出胶不能吃”、“塑料紫菜”等谣言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肆意传播,必将对生产企业和相关的产业链造成严重的冲击。由此可见,健康类谣言的肆意传播不仅仅损害了相关企业的经济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由于企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提高经济效益、缴纳税收、创造就业机会等,如果针对企业的传谣行为得不到终止,最终影响的将是全社会的核心利益。例如,针对安利企业各种谣言信息层出不穷,从“转基因”到“掠夺黄金,从蛋白粉如“海洛因”到安利老板去世,再到“安利净水器致癌”等谣言超过4000条。近几年有关安利企业的谣言不断膨胀,这背后是某些同行品牌通过故意抹黑的方式,让其品牌声誉受损,以头头是道、以假乱真的谣言,来增加一点所谓的销售额。这些谣言的传播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和搅乱市场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安利公司对制造安利产品谣言的微信公众号提出诉讼,这也开创了中国微信传谣诉讼案的先河。二、传谣者动机:无知和从众占主导从传谣者的动机来看,健康类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与目前国家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低下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7]力。”传谣者的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知识相对匮乏,对健康信息的识别力和判断力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国家计生委《2015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得知,本年度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左右,仍停留在相对低层次的阶段。因此,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受众并不知道自身所看的信息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虚假信息,并对这些信息通过朋友圈尽行转发,这部分受众是蒙在鼓里的“传谣者”。第二,从众行为获得群体认同。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微信这种媒介的“强关系”特点,让受众对信息的真伪减少了防备心理。微信作为一种自媒体平台,是经过双方同意之后加为好友建立起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是建立在一种相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互信任基础之上的熟人圈。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群体来说,他们更喜欢分享健康类信息,与此同时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盲目接受并转发朋友圈信息的分享。第三,认知和谐。公众是否相信一则谣言,取决于他们原有的想法。若是谣言符合自身的想法,抑或是符合自己的情感需求,公众就更容易去相信它。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为了避免一些不和谐的认知,他们更倾向于否定与自身原有观念相互矛盾的观点。谣言的制造者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人们的这种特殊心理,制造了所谓的“人们愿意相信的,并不是真相的,只是人们想要的真相”的谣言。第二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方式据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任何一种媒介使用都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原有的感觉平衡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对外界信息的认知方式。每个微信用户作为传播信息的主体,他们的朋友圈以节点的方式存在于整个微信各类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大都是通过朋友圈完成的。从传播信息到接收信息再到创造信息,他们均参与其中。一、传播节点呈现裂变形态信息流的强度与朋友圈的社交关系的强弱密切相关。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曾提出(SixDegreesofSeparation)六度分割理论,又称小世界效应。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就可以再认识一个陌生人。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网状结构,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在不断地演变发展过程中,把人际网交织得更加紧密,“六度分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在加强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和聚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类谣言置于一种“放射型强关系传播”环境中,这种环境类似于“六度分割”模型,也就是利用朋友圈内的“强关系”和朋友圈之间的“强关系”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荷兰著名的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给美国的德克萨斯带来一场龙卷风,其意义在于一个微小的变化,会产生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健康类信息的社会关注度高,通过个体、群体的“强关系”网进行传播,谣言在这种社交维度中交织更容易引发群体集合行为。因此,“蝴蝶效应”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的消极影响。健康类谣言围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二、健康类谣言传播具有往复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数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慰藉和心灵洗涤。然而,当前爆发式的健康类微信谣言却以一种不可觉察的方式摧毁着它们,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的话,将可能对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造成致命的打击和破环。比如,在微信平台广为流传的健康类信息不乏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这不禁让人产生质疑。每年夏季“藿香正气水能解暑”这则谣言经常出现在朋友圈。藿香正气水确实有解暑的功效,但是其只是针对外感风寒伴有胃肠不适的症状有效,而对暑热引起的身体不适并无治疗效果。从中华优秀文化的层面分析,制造并传播虚假有害的健康信息,让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雪上加霜”,不仅严重破坏了科学文化所崇尚的“真”,摧毁了人性伦理所高歌的“善”,还玷污了传统思想所展现的“美”。久而久之,当类似的健康类微信谣言充斥着公众生活的时候,饱受谣言摧残的公众将变得越来越像惊弓之鸟,无论传播的信息是“真”还是“假”,公众可能都将以“一棒子打死”的心态去质疑、嘲讽甚至于蔑视,“寒蝉效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无论是宣传效果还是行动落实,健康类微信谣言将成为传承中医文化的绊脚石。层出不穷的健康类谣言小则可以引起人心不稳,大则可能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健康类谣言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反映出公众关注和热议的社会问题。健康类谣言的盛行并不是捕风捉影,而是集中反映了大众的某些生活需求。但这需要在健康、适度的传播环境前提下,一旦谣言失去控制,其负面影响就会远远超过积极影响,带来无尽的危害。因此,对于健康类谣言,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加以防控。第三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强度与微博相比,“意见领袖”在微信传播环境中的引导作用不是非常明显,这将使微信谣言面临难以及时监测和预警的瓶颈。从辟谣的路径上讲,当用户关注了相关的辟谣公众号之后,才能够接受相应的辟谣信息,这将导致权威信息很难实现精确和针对性传播,辟谣信息的到达率难以保障。一、增强熟人社会的“强关系”纽带与此同时,微信“强关系”之下的熟人圈致使其自我净化能力较弱。微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私密性较强的社交环境,这虽然可以为保护个人隐私和增强社群情感保驾护航,但来自外界“把关人”的监控难以介入。因此,健康类微信谣言虽然传播力度较弱,但是传播范围无法实施有效监控,也无法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地辟谣。“2017年新媒体公信力调查”显示,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会主要的社交媒体,在对两者公信力的调查中,受众普遍认为微博信息的可靠性高于微信。一方面,微博和微信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微博的自净能力比微信强,而这种自净功能也成为微博辟谣的主战场。而微信“强关系”的小圈子传播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会导致受众放松对虚假信息的识别力。另一方面,微博与微信在谣言的传播路径中,“转发”都是谣言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两者的区别在于,微博用户对信息的转发不仅把原始内容传递给自己的粉丝,而且还能够把用户对原始内容的观点、评论、解释等信息一并传播出去,可以让用户看到更多的意见表达;而微信的传播源头是微信公众号,但微信公众号不能提供给用户交流信息的功能,这就对微信用户的信息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制造谣言主体的匿名性,这对追踪其造谣行为产生了一定困难。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时代,谣言作为信息的一类,也毫无例外。传谣者利用互联网收集整合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并结合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进一步对信息加工处理,这样就改变了谣言文本最初的模样。由于谣言的演变过程复杂,难以具体归咎于某一个造谣主体。此外,健康类谣言基本来自微信公众号推送,但微信平台的私密性与圈群效应导致难以追踪谣言的传播路径。微信公众号作为谣言传播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最初源头,传谣者把信息转发至朋友圈,朋友圈好友继续转发又将成为一个新的传播源,这时谣言才正式进入传播的高潮期。传播的方向也难以追踪,难以查明传播给了哪些人,哪些人真正阅读了信息。二、加剧“塔西陀陷阱”的影响微信用户对待在微信平台传播的健康类谣言持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微友主动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进行转发,还会注明“无论说法是真是假,大家多多留意”等字样的评论,这在无形之中也成为了传谣者。日后,这其中不乏有许多信息被证实为虚假信息,但给社会引起的恐慌难以挽回,从而形成“塔西陀陷阱”。“塔西陀陷阱”指当政府有关部门在某次重大事件中,由于职能缺失,没有认真履行职能部门的职责,造成失去公信力缺失。政府公信力不是某一次舆论事件就可以简单处理的,而是整个网络热点事件中逐步累加起来的综合评判。这种局势一旦形成,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是有作为还是无作为,对公众来说,均会被认定为无所作为。正处在社会转型紧要关头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就是一个典型。医患矛盾的本质就是“塔西陀陷阱”不断放大的过程,当医疗纠纷出现后,医院方面没有及时站出来发声,内外信息传播不畅,信息传播受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文本分析与传播主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的《乡土中国》中提出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8]。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以个体为中心,四周的涟漪是社会关系的象征,更能体现出当时的“圈子文化”。七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如今的社会发展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观点仍然适用于当下。只是“圈子文化”内涵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传统社会的圈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但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凸显出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这个圈子越来越侧重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一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文本分析根据《2017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亚健康状况的居民占70%左右。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大众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希望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调理身体。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动机驱使下,某些利益群体开始利用微信平台肆意传播有关健康方面的谣言信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基于微信进行传播扩散的健康类谣言主要分为健康养生、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和生活妙招五个主题。一、语言风格:“反潮流”占据主导地位在全民阅读的快餐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对加速谣言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种阅读习惯的驱使下,绝大多数读者不会对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仔细考究,会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文本的标题和结论上。第一,标题夸张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健康是大众普遍比较关注的话题,用“标题党”式的题目可以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健康类微信谣言惯用感叹式和命令式标题,突出强调某种食物或者某种生活习惯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事实和谣言通过标题准确辨别存在一定的难度,健康与公众联系密切,又不得不多加关注,造谣者也正是利用网民的这一心理。笔者选取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五个被证实为谣言的标题,通过观察这些文章的标题(表2—1),可以发现以下特点:文章标题公众号名称发布时间家里有孩子的,抓紧果断收健康养身秘方2017年6月26日了!这太难找了空心菜是“最毒的菜”,孕孕妇2015年5月15日妈还敢吃吗?暴利的眼镜行业造就了99%视力保护中心2016年5月30日近视眼市民注意:藿香正气水和头三亚爆料网2016年6月20日孢一起吃会丧命39位心内科医生集体吃素!他们说:接触太多病人,长都市女报2016年5月28日教训了表2—1: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典型标题在文本的标题中,受害主体和信息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造谣者常常把受害者设定为孕妇、婴幼儿、老人等弱势群体,惯用一种刻不容缓的语气,造成紧张的氛围。霍夫兰在《传播与说服》中提出了“诉诸恐怖”主题,其理论指导意义在于明确了传播与社会效果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这就犹如每天我们会接收到来自微信平台的各种包装之下的健康类谣言信息,越是恐惧感强烈的信息,就越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改变原有的的态度。健康类谣言的中心议题关乎生命,制造谣言者通过把控受众的“死亡恐惧”心理来影响传播,多选用危言耸听、夸大其辞、故弄玄虚和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以及使用视觉冲击性强的图片等,以达到恐惧诉求的传播效果。例如,《一勺三七粉,浑身百病消》、《惊呆了!吃了一辈子的蜂蜜,竟不知道……》等表现出了此种特点。相关调查显示,最容易让公众产生恐惧心理的健康类谣言信息,是与自己或者身边人有关联的信息,通常来说,某个健康类谣言的内容与公众的生活关联性越大,越能够引起网民的关注和传播。这些标题力求增加文章的神秘气息,让受众产生点开一看的冲动,经常使用“致癌”、“秘方”、“赶紧转发”、“偏方”、“警惕”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在“谣言过滤器”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中,笔者注意到“致癌”和“致命”在标题中分别占了25%和18%。在文本中附加骇人听闻的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片,通过视觉冲击,激起受众的求知欲。之所以说健康类谣言像“打不死的小强”,是因为辟谣以后,大众不会轻易接受辟谣信息,对他们来说真相与谣言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但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求证渠道,使得辟谣难度加大。导致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公众的恐惧、焦虑和不信任。第二,走煽情路线,文本写作有失规范,迷惑受众。通过一些带有饱含深情的词语打动受众,让受众放下防备心理,信以为真。传谣主体也利用广大受众对权威的认同心理,比如标题中常常带有“央视都曝光了”、“公安局已经确认”、“中科院专家说”、“媒体都报道了”等字眼,把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作为符号资源,通过这中投机取巧的方式蛊惑受众,力图提高谣言的可信度,从而大范围地扩散谣言。谣言文本中经常使用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标点符号,比如问号、感叹号等,口语化现象严重。此类标点符号的大量使用,表现了作者带入了自身过多的主观情绪,从而使文章失去了客观的立场,不符合专业健康类文章的写作导向。健康类文章是关乎生命的严肃性话题,必须要保证文章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数据认真核实,信息来源可靠,经过权威机构的“把关”后,信息方可进行进入大众的视野。二、“信源”特色:信息的模糊性混淆视听谣言是一种通过公开或者非公开的渠道进行传播的没有经过证实的虚假信息,这类信息的信源基本也是子虚乌有。信源的可信度会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信任度。第一,健康类微信谣言常常运用“移花接木”式的嫁接、用专业术语进行包装的手法,给文章内容披上“科学的外衣”,蛊惑大众。2014年,《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的微信推送在朋友圈肆意转载,文章内容以很多看似专业的资料、实验和术语作为论证依据。这些看似披着科学外衣的信息,有意混淆概念和事实的界限,让许多消费者陷入了一度恐慌,尤其是对于非专业领域的受众,对他们的生活更是带来了困扰。这则谣言出来不久,许多专业领域的工作者及辟谣网站就及时发布了辟谣信息,短时间内这则谣言不攻自破。但是,由于辟谣渠道和辟谣范围的限制,致使这则谣言屡禁不止,严重污染着微信的传播生态。辟谣内容主要从这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破解:首先,文章中的实验都是动物实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验。无论是从身体构造还是饮食习惯,人与动物的区别还是鲜明的。实验中给老鼠只喂酪蛋白这一种蛋白质,但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把一种蛋白质作为蛋白质的来源,这不符合人类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因此,对于人类来讲,实验结论的说服力有待考证和商榷。其次,坎贝尔教授的实验对象并不是健康状态下的动物,而是身患肿瘤的老鼠。那么,实验结果也应该面向患有肿瘤疾病的人才成立,对绝大数健康的人是悖论。最后,这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于国外,西方居民的饮食习惯与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有本质的区别,实验的科学性也有待考证。造谣者把关键数据模糊化,细枝末节之处含糊其辞,夸大数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对受众考证信息真伪增加难度。这类谣言文本中所引用的数据从表面上是真实有效的,但数据来源无处查询,也因此无法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很多健康类谣言本身就会有很多让受众质疑的地方,只要仔细推敲,谣言便不攻自破。比如,大部分人都看到过“隔夜菜致癌”这则谣言,“隔夜菜”是怎么定义的呢?是指对剩菜没有采取任何贮存方式的食物吗?是否采用正确的贮存和保鲜方式会减少隔夜菜的危害呢?隔夜菜的危害是否会受季节的影响呢?所谓“隔夜菜”,概念并不明确,相隔几个小时,一定要隔了一个“夜”才算隔夜菜吗?由此说明,“隔夜菜”本身就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名词,在此基础上的探讨也就不具有科学的实际意义。谣言文本往往把细节之处的内容一笔带过,经常吃隔夜菜的当事人的其他生活习惯只字未提,只是一味地强调事件的结果——致癌。文章作者试图把模糊不清的条件和严重的后果强加给读者,但条件和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成立,有断章取义之嫌。“谣言过滤器”及时对这则谣言发布了辟谣信息,食物在常温条件下保存时间不多于4小时,在冷藏条件下储存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同时指出,隔夜菜产生的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与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相互作用,产生多种致癌物质。第二,健康类谣言采用“讲故事”的边缘化叙事方式吸引人的关注,也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经过人们添油加醋的渲染之后,子虚乌有的谣言让大众信以为真。但这类谣言的故事框架基本是固定的,有它们所谓天衣无缝的套路。但在大众屡屡被骗之后,他们的这个框架很容易被识破。由于缺少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无论造谣者对这个框架如何精细加工,都将难以说服读者。比如,在《牛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这则谣言中,谣言文本在论述问题的时候,多次谈及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来自专业人士和科研机构,以增加信息的说服力和科学性,这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边缘叙事的方式,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从“隔夜菜致癌”这则谣言的文本可以看出,模糊性的文本内容为谣言的传播更是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内容中,造谣者使用一些所谓的医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术语,谣言的内容依照学术论文的框架,外行人会认为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实际上,这些内容经不起推敲和考证。这些谣言通过混淆概念、模糊数据和移花接木等伎俩,混淆视听,给予公众骇人听闻的轰动效果。对于科学素养较低的公众来说,一般情况下难以辨别真伪。在微信朋友圈强关系传播网络之下,出于与好友分享事关切身利益的信息的心态,随手转发,也在情理之内,还有部分人想通过分享看似有价值的信息来打造自己在朋友圈的“意见领袖”的地位,殊不知却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又例如在《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装修污染》这则谣言的原文中谈到90%的白血病患儿都在经过豪华装修的新房居住生活过一段时间,新房装修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给人的健康带来了诸多的隐患。这则谣言文本存在三个明显的疑点:数据失实、错误归因、机构权威性。数据失实:我国把年龄在14岁以下的群体定为儿童。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0—14岁的死亡数大约为14万,而每年因装修而死亡的儿童数竟远远超出儿童死亡总数。错误归因:事情有先后关系并不代表有因果关系。任何一种致癌物都需要经过一定剂量的积聚才会引发癌变,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文中所描述的接触就容易致癌。机构权威性:在这则谣言文本中所引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保护协会”,经过检索得知,它只是一个民间组织,其权威性并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三、内容特点:“风险议题”下的风险传播我国现在已经正式步入了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公众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使得养生保健领域有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个别人就抓住了大众重视健康、舍得为健康投资的心理。他们利用各种手段给谣言进行精致地包装,蒙上科学的面纱,甚至不惜违法法律,肆意造谣、传谣,极度缺乏社会责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任感。造谣者选择人们广泛关注的“风险议题”作为谣言的原始文本,人为地在朋友圈建构风险,使传播效果最优化。第一,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强化性。很多健康类谣言都是经过传谣者改头换面之后,选择恰当的时机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呈现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特点。关于“柿子和酸奶同食可中毒”这则谣言,每年在柿子上市的季节会再次出现,只是把谣言简单变体,修改中毒者的个人信息,配上新的视频和图片,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从2013年开始,冬季的雾霾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由此成为了大家普遍关注一个话题,围绕着这一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朋友圈关于雾霾的谣言此起彼伏。“吃动物血可以清肺除雾霾”这则谣言会在每年冬季雾霾严重的时候卷土重来。造谣者围绕着“动物血”大做文章,诸如《食物防雾霾之猪血》、《鸭血能排毒抗雾霾》等等。通过混淆概念的手法,借助公众对雾霾天影响身体健康的忧虑,找准恰当的时机在微信平台投放,从而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与扩散。“女性经期不能洗头”这一说法现在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女性的一种共识,普遍认为经期洗头容易导致体内荷尔蒙分泌不平衡以引发宫颈癌、痛经、脱发、头痛等后遗症。这些由来已久的谣言更是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伴随着微信的普及,似乎更加强化了人们的错误认知,专家的辟谣起到的作用收效甚微。这些看似有科学道理的信息,如果不认真辨别,反而会给大众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专家指出,经期可以洗头,要注意选对时间,洗后及时吹干,不要让头部着凉,这样对女性健康没有危害。在有关女性健康的微信公众号中,这篇文章反复出现,人们每次看见都会强化这种观念,久而久之,成为大家的一种普遍共识。由于微信平台通过互相加好友而带来的朋友圈的可见性,同一则健康类谣言随着圈中好友的重复转发,会给用户不断带来心理强化的作用。对于那些在朋友圈分享了信息的用户会有观点被大家高度认同的自豪感,从而不断强化对谣言的认识。而对于那些没有在朋友圈分享信息的用户来说,可能会因此产生来自于朋友圈内部的群体压力和心理趋同,进而也加入到谣言传播的过程中来。健康类谣言的闭环式反复传播会给用户构建出一个谣言里的世界,加深用户的危机感,从而形成谣言传播的恶性循环。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健康类微信谣言多属于现实参与型网络谣言。健康类微信谣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与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出现了反常情况而导致大众疑惑这一前题而形成的。通过前文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主题分析发现,此类谣言多从现实生活中出发,一般涉及的主题多是关于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同时波及的群体范围广、数量大,这为谣言在现实生活中的扩散和在朋友圈的转发提供了重要条件。由于微信平台传播的健康类信息主要通过人际网络来进行,现实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主观情感会在不经意间带入谣言传播的网格中,从而构成巨大的情绪感染力,使这些谣言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在强大的情绪裹挟下,这些健康类的现实参与型网络谣言扩散的范围更广。第二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信息源特点分析健康类微信谣言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主要包括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通过腾讯公司的内部调查发现,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微信的重要服务项目之一,大约百分之八十的用户会关注一些与自身需要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信息。相关数据显示,近百分之四十的用户关注健康类微信公众号,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是微信平台健康类信息的重要来源。一、健康类微信公众号:风险感知下的健康传播1、公众号的基本情况申请微信公众号的门槛较低,帐号的申请主体主要有个人、企业等类别。健康类微信公众号作为谣言信息传播的源头,对这类公众号的考量可以体现出基于微信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者样态。在健康类谣言的五个主题中,健康养生类谣言无论在数量上(图2—1)还是爆发的强度(图2—2)上,所占的比重均是最高的,这说明健康养生类谣言在健康类谣言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此外,在微信公众号中,笔者通过对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疾病相关、人身安全和生活妙招五个主题检索关键词,发现“健康养生”类公众号数量最多。五个主题通过关键词检索到的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如表2—2所示。因此,笔者以“健康养生”类公众号为例,通过分析传播主体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情况,考察其对健康类谣言在微信传播所造成的影响。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2014年10月——2017年6月各子类谣言主题占比图图2—2:谣言主题爆发趋势变化图(数据时间:2016年9月—12月、2017年2月—5月)微信公众主题关键词号数量健康养生“健康”“养生”766食品安全“食品”“安全”512疾病相关“疾病”218人身安全“人身”“安全”332生活妙招“生活”“妙招”371表2—2(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6月15日)笔者以“健康”“养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索到“健康养生”类微信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众号的数量是766个。在这当中有3个未认证的公众号,将其排除后,得到的有效样本是763个。通过观察“健康养生”类微信公众号的帐号主体可以发现,发布此类信息的传播者主要有健康养生类的传统媒体(报纸和电视栏目居多)、以健康养生为出发点的企业、官方的医疗机构和个人公众号。利用公众号所提供的认证机构,把763个有效样本归纳整理,结果如表2—3所示:分类数量占比健康养生类传统媒体开385%设的公众号企业公众号47362%官方医疗机构公众号385%个人及其他组织机构类21428%公众号总计763100%表2—3:“健康养生”类微信公众号的帐号主体笔者又借助“清博指数”新媒体管理平台,以“健康养生”为关键词进行微信公众号搜索,搜索到公众号个数为2583个(数据统计时间为2017年6月15日)。再加上“原创”和“认证”两个限制条件,搜到的微信公众号个数为9个。此外,以“原创”和“认证”两个限制条件搜索的公号WCI值[9],最高为736.41。而删除两个限定条件之后,搜索到公号WCI值,最高为1172.39。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这类公众号的数量虽然有井喷之势,但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转载率高,原创数量极少。通过WCI值的结果,可得知非原创公号所推送内容的传播指数远远高于原创公号推送内容的传播指数,这也反映了公众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不会过多关注信息的来源和权威性。通过对“健康养生”类公众号的认证机构类型和内容原创性的分析,从总体上可以体现出健康类微信公号的信息发布缺少后台把关,主体的来源模糊不清,这也是健康养生谣言频繁流出的原因所在。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传播环境中,希冀传播者自清诚然面临严峻挑战,只有通过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和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才是应有之计。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此同时,2017年7月27日,微信公众号评估网站依据阅读量和点赞数公布了7月22日——7月26日“中国健康类微信影响力排行榜”。通过利用可量化的方式对目前公众号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可以增强说服力,但只用阅读量和点赞数这两个因素作为衡量一个公众号影响力的标准有失偏颇。在排行榜中,一些在健康科普方面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优质公号位居其中,比如丁香园、丁香医生等,但也存在诸多浑水摸鱼的营销号,凭借着高阅读量占据了大量席位。例如,位居榜首的“每日健康医生”和排名第二的“懂点健康养生”先后发表了《抗癌之王居然是它》一文。文章源于何处难以追踪,文中扬言“吃对大蒜,癌症一生远离你”。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谣言,“丁香医生”公众号在《大蒜真有神奇的药效吗?》对此则谣言辟谣:大蒜作为一种食物,即使对身体有诸多好处,不同的做法和吃法对身体起到的作用会相差很大,也就未必能够达到防癌的效果。这几个名列前茅的公众号推送的健康类信息,经不起推敲,充满了谣言的陷阱。这些受经济利益驱使的营销号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内容的真实与否并不是运营者所关注的重点,他们关注的重点只有阅读量。这类带有营销性质的公众账号通过到处复制、粘贴那些会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健康信息,辅以“标题党”式的标题,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和朋友圈的转发,获取一个较为可观的点击量,这已经成为他们吸引人们眼球的固定模式。由于人们对健康风险的感知和焦虑,使得健康类信息成为医疗保健企业和微信公众号运营商利用的工具,打着“健康”的标语,以“恐吓营销”、“夸大营销”等话语策略刺激用户阅读和转发,而在用户转发健康类信息的过程中完成了谣言的传播和扩散。微信用户对谣言信息的转发实际上为营销号所利用,并进而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者。2、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模式削弱了微信的“自净”能力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路径是由点及面的传播,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健康类谣言信息大多是由林林总总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给订阅者的,其中不乏有很多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的内容。虽然微信公众号有评论功能,但只能对微信公号所推送的内容加以评论,评论者和评论者之间除了只能通过点赞的方式对用户的评论表示认可外,并没有其他方式能够展开互动交流。另外,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后台还有筛选的权利,对于那些不利于公众号自身利益的评论,会被后台屏蔽。经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过前文的分析,健康类谣言的帐号主体企业的比重高达六成,他们大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导向,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言论会被屏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不可忽视,一是即使少数用户觉察到推送的内容是虚假信息,也无法及时发声,只能把辟谣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引起朋友圈内有限范围内的好友的警觉。二是由于后台对微信公众号的评论有筛选的主动权,这就意味着无法真正地表达出微信用户舆论的声音。那些把虚假信息信以为真的用户的评论会被造谣主体直接利用,从而制造出一种“公众认知”的假象,增强了谣言的传播力。更有甚者,一些微信用户还会无意转发谣言信息,成为新的造谣者,这就导致谣言信息的传播处在一种反复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也同时说明了微信对谣言的自净功能很弱。二、公众号与用户信任度的构建为了调查微信用户对公众号所推送的健康类信息的信任度,笔者从问卷调查的被调查者中,从五个年龄阶段(包括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65岁和65岁以上)随机选取一位进行深度访谈,接受深度访谈的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如下表2—4所示:编号称呼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公/健好友数量1李某女55初中公务员67/20762周某男25硕士学生186/33293赵某男37本科公司职员132/71354张某女43专科个体户53/52755季某女71小学退休13/938表2—4:深度访谈的被访者的基本情况1号访谈者:一般情况下,我会首先看一下信息的来源,如果是比较权威的公众号推送的内容,感觉可信度会高一些,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因为我是“养生堂”节目的忠实观众,看着节目不错才订阅了他们节目的订阅号,他们推送的信息我还是比较信得过。有一些公众号推送的健康信息,只看标题让人不寒而栗,但是信息来源、数据的权威性都是难以站住脚的。所以,我认为选择关注公信力强的媒体还是相对比较靠谱的,我也比较信得过。2号访谈者:我现在可能还比较年轻,平常关注健康类信息比较少,周围的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辈或者同龄人倒是有经常关注的。我个人认为,这些健康类信息还是应该持辩证态度看待吧,不能全信的。我平时关注比较多的是“丁香医生”,这个公众号对网络上一些虚假的健康类信息,及时更正,避免进入健康误区,所以个人感觉里面讲的东西还是蛮不错的。3号访谈者:自己也马上步入中年了,身体也容易出现各种小问题,这使得我开始对健康类信息越来越关注了。家里的一些长辈们比较喜欢发养生方面的信息,平时对养生保健也比较重视,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的,我还是比较信任他们的,所以,他们发的东西我都会点开看看。在朋友圈流传的一些健康类谣言,很多年之前我就听说过,但现在经过改头换面之后卷土重来,这一点真是让我特别无奈。4号访谈者:我觉得朋友圈的这些健康类信息都比较邪乎,可信度低,一般我看看信息来源于哪,来自比较权威的医疗单位或者健康类节目所做的公号,可信度还大一些,至于那些夹带着广告信息的信息,我就不会看了。现在很多公众号都是打着健康养生的旗号做产品营销,这容易让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上当受骗。有时候父母会让我看看什么产品怎么怎么好,他们想买来试试效果如何,我就会给他们解释,这是商家的营销手段,不要轻易相信,在购买之前,一定要跟我们做子女的好好商量一下。另外,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微信上健康类信息太多太杂,一个地方说某种食物具有很多功效,另一个地方却说它有什么什么副作用,都不知道该信谁说的,越看越糊涂了。5号访谈者:自从会用微信以后,我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关于健康养生方面的信息。我觉着微信上讲的那些养生方法都很有道理,多了解一些也没什么坏处,我就把这些信息转发到我们一家人的微信群,让子女抽空看看,他们也到了关注身体健康的岁数了。所以,我就经常跟家里的孩子说这种食物和那种食物不能一起吃,吃什么对身体好等等。结果孩子们告诉我,这其中的很多信息都是谣言。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我再看到类似的信息,都是先让孩子们看看,给我求证一下是不是谣言,反正我是不敢轻信了。由此可见,在笔者的访谈中,发现公众对公众号推送健康类信息的信任度与公号帐号主体的权威性呈正相关的关系。在很多微信用户心中,对在微信上传播的健康类信息持质疑态度,但对比较有公信力的公众号或者有权威性的人转发的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息的信任度较高。由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因此更容易让人接受和认可。与此同时,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媒介素养也相对较高,会更倾向对网络上的信息保持批判态度。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中老年人群体正逐渐成为健康类谣言的主要传播者和受害者。随着微信的越来越普及,中老年人渐渐成为微信新的活跃群体。2017年微信官方后台数据表明,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谣言的月转发量在五条左右,谣言的主题与健康有关的比例高达到百分之七十。这是因为这部分群体特别重视健康,容易上当受骗,也在无形之中成了谣言的传播者。中老年人使用微信除了必要的社交需求外,他们更为渴求得到自己身边人的认可和关注,从而在自己的群体中获得一种存在感,这是他们对健康类信息有较高兴趣的重要原因。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转基因食物有害于健康、吃隔夜菜致癌诸如此类的消息频频出现在中老年人的朋友圈里,但年轻人基本上不转发或者转发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便形成了一个怪圈:对健康信息关注度较高的中老年人越容易为谣言所鼓惑,对网络信息甄别力较强的年轻人却对健康类信息所知甚少。年轻人虽然对谣言持有怀疑态度,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健康方面的知识而无力反驳。第三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主体特点分析微信的主要功能是人际交往、资讯分享和传播信息。腾讯公司对用户阅读微信文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两亿人阅读健康类主题的微信推送,位居主题排行榜第二名;在微信用户优先选择哪些主题的文章分享至朋友圈的调查中,情感类、养生类、新闻类、疾病相关类和饮食类位居前五位,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调查中,健康养生类公众号位居公众号关注量的前三位。由此可以看出,微信具有低门槛、方便使用等特点,逐渐成为生产和传播健康类信息的重要平台。一、微信用户获取健康信息行为的基本情况本文试图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信息接触习惯调查》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通过微信形式发放,并请好友转发,经过两个月(2017年6月3日——8月3日)推送,问卷共收回356份,剔除质量较差的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325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回收的问卷经过整理和编码录入SPSS17.0进行分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析。经过对这些问卷的统计分析,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受众特征有了一个总体上的把握。调查问卷的人口特征如下:本次调查对象中女性以61%的比例位居多数;年龄以18——45岁的中青年为主,比例占77%;学历以大学本科、专科为主。微信用户朋友圈的好友数量在100——200区间的比重占59%,居于首位。经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发现,微信用户获取健康类信息的渠道虽然是多元化的,但微信渠道以61%位居首位,互联网(不包括微信在内的互联网渠道)占37%,其次是电视和报纸。可见,对于微信用户来说,微信已经成为获取健康类信息的主要途径。对用户是否会选择把健康类信息转发到朋友圈的调查中发现,有52%的用户选择曾经转发过此类信息,在性别差异上表现出女性更倾向于转发;年龄越大的,受教育水平越低的,越容易转发信息。对于转发行为的原因,“对其他人可能有帮助”占39%,“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占11%,“展示自己的学识或品味”占7%,“与其他人互动交流”占15%,另外28%的微信用户选择从不转发此类信息。由上面的数据可知,微信用户分享健康类信息至朋友圈主要是为他人提供帮助或便利。健康类谣言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信息,人们出于一种与更多好友分享的利他心理,分享信息至朋友圈,但该行为实则会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者。当用户碰到难以辨别的重要健康类信息时,61%的被调查者表示“宁可信其有”,15%的人选择“宁可不相信”,13%的人选择“通过权威途径查证信息真实性”,另11%的人选择“其他”。此外,笔者还发现,七成微信用户健康类信息的获取均来直接来自朋友圈,朋友圈的人员构成大都是身边的熟人,人们对从熟人那里获取的信息的信任度一般较高。奥尔波特认为:“那些轻信谣言的人们,更多的是那些在思想的某些方面过分固执的人们。他们迫不及待地相信那些与他们自己所解释和语言的模式正相吻合的谣言。”[10]对于一些患有疾病的微信用户来说,当从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看到的应急贴士、食疗方法和中医按摩的保健穴位时,他们会迅速地收藏、转发朋友圈或者直接转给病友。在一种“治病心切”的驱动下,在看到此类信息时,这时他们的感性思维高于理性思维,更容易对这些信息产生认同,不管这些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他们都会有宁愿相信其有用的心理。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微信社群“乌合之众”的群体效应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渠道和平台,以微信为纽带的社交关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群体,即微信社群。微信社群的强纽带关系可以为个体与个体之间提供一个便捷的沟通平台,在工作、生活等某些方面有交集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二百人或者千人微信大群,这种大群体将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社群常看到骇人听闻的讯息,但这类信息大多经不起仔细地推敲。一旦个人进入一个群体,他们会隐藏一些个人属性,而把集体无意识的那部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感性认识在集体无意识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虽然微信社群比较小,但因为互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情绪传染的程度会更高,更容易轻信谣言。谣言虽然在传播中也会被“冷静的智者”注意到,但因为有“朋友的朋友”这种特殊的联系,他们也会基本持有置若罔闻或者随意附和的态度,防止被社群排斥,以保证他们在社群中的地位,这也将导致谣言在微信社群中的传播路径更为通畅。群体具有冲动和非理性特征,正如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在其杰出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说:“一个社群总是容易受到暗示,并且非常轻信的。他们总是处于一种期待被人注意的状态中,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11]这种强大的力量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因素催化之后,才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威力。通过微信所构建的社群,与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有天然的接近性,既符合他们人际交往的社交需求,又满足了渴望获得更多资讯的需要。在2010年的发生张悟本事件中,这是“乌合之众”的无意识和非理性膨胀的案例,甚至成为那段时间绿豆市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和扩散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朋友圈的传播,二是向微信群的转发。朋友圈内的传播是节点内的传播,这种“强关系”的纽带相对来说是更加紧密的,所以谣言在紧密性强、信任度高的环境下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会更快;微信群的传播是基于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群体传播,关系的紧密度相对疏散,谣言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会有所下降。但是如果群的规模较大或者微信群数量庞大的话,谣言传播的速度也不可小觑。在微信这种传播空间中,朋友圈和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信群的交互传播让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复杂。好友分享到微信群中的谣言信息会被转发到关系更为紧密的微信朋友圈,朋友圈中的谣言也会被转发到微信群。两者进行如此交叉传播,这对追踪一条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轨迹增加了较大的难度。3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根源探因在传播信息渠道多元开放的互联网时代,随着微信等社交媒体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更为各类谣言信息的传播滋生了土壤。腾讯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微信注册用户数高达九亿,月活跃用户数接近八亿。2017年末,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帐号“谣言过滤器”公布了2017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这些健康方面的谣言广泛活跃在微信用户的朋友圈,错误地引导着某些群体的生活观念和习惯。第一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环境的新变化健康类微信谣言之所以作为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因为近年来这类谣言反复、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逐渐形成了一股难以遏制的发展态势。健康类谣言从生成到扩散的过程中,与其社会背景、微信本身的特点以及用户使用网络习惯有很大关联。一、社会背景:公众需求、政府公关和利益群体的失衡大众渴求获取大量的健康知识,用于自身的养生保健,但由于各类虚假健康信息频仍,人们对健康类信息几乎到了一种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地步。社会是由寻求不同利益的群体组成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就会潜藏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激化社会冲突。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谣言就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谣言的制造者多以商业利益为目的,采取“隐蔽”的手法,利用大众的同情心或贪图小便宜的心理,以期从中获利。比如去年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暴利的眼镜行业造就了99%近视眼》这篇谣言文章,文本最后是广告信息,让用户大跌眼镜。健康类谣言的传播不仅会导致公众混淆视听,而且会让经济利益受损,甚至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两者之间的矛盾会让他们陷入极度的焦虑情绪之中。当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对个体来说都很强的情况下,那么这个事件的主题容易导致个体控制感的缺失,进而产生焦虑情绪。此外,控制感越低,个体越容易产生传播谣言的动机。因此,个体的焦虑情绪是影响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焦虑指数越高,传播谣言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当谣言出现时,政府提供的有效信息不足,官方的辟谣渠道越堵塞,谣言就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会变得愈加模糊,也越容易引发公众对相关内容的臆测,形成恶性循环,这在食品安全类谣言传播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在微信平台广泛流传的《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这篇文章,一度引起牛奶的滞销,破坏了乳制品产业正常的市场秩序。如果政府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及时发声,让辟谣信息传递到更多的被谣言所胁迫的大众那里,就能够避免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二、媒介特点:微信自我“救赎”能力弱与微博相比,微信是建立在一种“强关系”基础之上的熟人圈,缺少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守门人”,每一个微信用户都拥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和自由。健康类谣言的传播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网民才能产生集聚效应。2017年9月的一项调查表明,用户每天阅读微信推送文章的数量约6.75篇,78%的文章来源于个人朋友圈的转发。在对微信用户转发行为的调查中,70%的用户转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微信的社群化特征导致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也就是阅读量高的文章被转发的几率越高,被再次阅读的几率也越高,从而形成传播上的马太效应。在一个封闭性强的传播空间中,朋友圈中的好友大多是跟自己价值取向和生活情趣相近的群体。当某一个重要且模糊的健康类信息进入这个密闭空间之后,由于缺乏外界声音的介入,同质化的圈中人会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使有某些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与态度,抑或是某些个体确定群体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沉默的螺旋”的驱动下,这部分人会放弃原有的观点或者保持沉默,接受群体的意见,从而达成朋友圈的一致观点,这就为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朋友圈与微信群、公众号之间的互动主要通过转发来实现,转发和分享的路径是“半闭合”的,也就是只能把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和QQ空间,不能直接转发到微博。著名学者喻国明曾把微博在还原事件真相中的作用比作“无影灯功效”,其意义在于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有不完善之处,但广大网友的意见集聚在一起时,就会相互补充,进而发现端倪,还原事件真相。因此,这种容易诱发谣言的健康类话题无法通过微博这样的公共社交渠道实现信息的“自净”过程。三、用户自身:“信息饥渴症”和“自我信息拼图”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渐提高,人们衡量健康的标准也从“规避疾患”发展成为“预防疾病”。然而,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一些慢性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主要杀手。于是,公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中医的“治未病”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公众渴求获得关于如何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免疫力的健康知识。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微信平台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便捷,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和订阅号可以查看各类健康类信息,但在信息的海洋中真假难辨,增加了用户获取真实正确信息的难度,让受众产生了变相的信息饥渴症。根据《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可略知用户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超过一半的用户有一百位以上的微信好友,三分之二的用户打开微信一定会刷朋友圈,百分之九十四的用户几乎每天都会登入微信查看信息,百分之五十五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表明用户对微信信息的依赖性较强。微信是一种集合了传播、服务、娱乐以及评论于一体的立体式社交媒体平台,这种多面向的媒介平台对于用户的影响是空前的,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场景”为用户提供了新的社交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微信所提供的关系空间对传谣和造谣主体具有一定的塑造和重塑的功能。在信息不平衡的状态下,受众对超载的信息产生焦虑或紊乱的情绪,引发他们对信息的批判能力不断弱化。国外著名学者罗克斯提出谣言传播不仅受谣言事件本身的影响,而且与受众的认知也有密切的联系,并在奥尔波特提出的谣言公式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谣言=事件的重要性x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公众批判能力的强弱也是谣言传播的一个动因。公众的批判能力作为谣言传播的阻力,当这种阻力弱化时,越有利于谣言的传播。受众的批判能力会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工作领域、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也会导致每个受众对信息的甄别力有所差别。如果用户一直在寻找真相的道路上无果,他们便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始绘制“自我信息拼图”。[12]笔者认为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表现出了新的发展变化,影响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因素还与群体认同和信任度这两个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群体认同,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行为,另一种是被动行为。自觉行为一般发生在与自身利益、集体利益有着较高契合度的事件上;被动行为发生在一定的群体压力之下,个体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环境以避免被冷落而产生的从众现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有一部分用户的非故意转发,出于一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种人情捆绑的效应。在微信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微友更容易不断强化自己原来的想法,更倾向于选择性地接触与自身传统观念相一致的信息,拒绝与固有观点相抵触的信息。虽然微信朋友圈每个用户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但是通过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高个体在圈中的地位和声望是不争的事实。卡普特雷认为,谣言可以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尤其对那些生活中缺少新奇元素和心态不平衡的人群更有吸引力。健康类谣言容易引起好友的共鸣,与公众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的谣言,一般不会得到大家的回应,且活跃周期短。因此,传谣者希望通过传播这类与公众生活联系紧密的信息拉近社交距离,成为圈中的“意见领袖”并维持自身威望,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微信是以“强关系”为基础的熟人圈,朋友圈关系的强弱与否影响着圈中好友的信任感,这种“强关系”传递的是一种信任感与影响力。朋友圈是一个个体之间信任度较高的社交圈,在这种信任度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把圈中好友的行为解释为善意的。朋友圈关系的强弱产生不同的群体认同和群体压力。朋友圈关系越紧密,群体认同感越强,群体压力也越大,谣言的杀伤力越强;反之,朋友圈关系越松散,群体认同感越弱,群体压力也就越小,谣言的杀伤力越弱。四、个体因素:重要性和模糊性的强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奥尔波特阐述了谣言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并将谣言传播的公式总结为:R(谣言的强度)=I(重要性)xA(模糊度)。两位学者认为,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之间的运算关系是乘法,而不是加法关系,如果两个要素其中一个为零,谣言将不可以传播。该公式被视为谣言传播的基本法则,“强调事件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真实的事实需要有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13]重要性是指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和能引起的关注度,当事情与某个群体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时,才会赋予事件极大的重要性。事件是否重要有两个主要的衡量标准:一是事件与自身利益是否有联系,如果与自身关系密切,那么,就会理所当然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此事,如果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那么就会持有旁观者态度。二是如果社会群体普遍关注某个事件,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自己也会在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被动的状态下关注此事。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品质,愈加渴望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养生鸡汤”、“治疗偏方”、“防癌提示”等健康类的内容,这其中利用营销手段进行传播的信息不在少数,这就使得那些本身是谣言的信息却获得了高阅读量和高转发量,这表明每一个被健康谣言蛊惑的微信用户对鉴别各式各样的“伪科学”信息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信息纷繁冗杂的自媒体时代,怎样“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防患于未然”,是每个健康传播者理应考虑的主题。在社会转型的敏感时期,生活压力较大,公众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重高达七成,因此,健康类信息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正是社会对健康类信息的过分关注,受众往往会造成对此类信息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这时谣言就会趁虚而入。模糊性是指事件真相本身虚无缥缈,这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健康类信息通过“移花接木”式的包装手法、走“边缘化叙述”路线、细节信息故意模糊化等方式,让受众对信息产生不同的解读,甚至对受众的健康造成误导,这就使得事件的模糊性无法规避。当前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传播各类健康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某些虚假的健康宣传司空见惯;一些受经济利益驱使的企业和所谓的专家打着为大众科普健康知识的旗号推销理疗产品和保健药品,致使诸多老年人群体受骗,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还加剧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健康信息的碎片化现象严重,不同来源的信息对同一养生观念的说法相互矛盾,造成大众难以系统地获取某一健康问题的权威信息。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些不法分子就恰恰利用了广大老百姓的这一心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自己包装成所谓的老中医,通过免费的养生讲座博取中老年人的信任,推销产品,欺骗老年人;或者只是学了一些浅显的医学知识,就频繁利用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宣传,不仅浪费患者钱财,也耽误了他们看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尽管他们通过种种伎俩,假若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当中的蹊跷和纰漏。健康类信息与公众的身心安全息息相关,正是老百姓对健康信息的需要催生了微信上复杂多样的健康知识的传播。由于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和信息源的模糊性,这些信息被广泛传播,不少人出于关心朋友的好心,手指一动就予以了转发。但经过一段时间此信息被证明是谣言之后,结果使人们关心他人身体健康的出发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点,由于谣言的传播而适得其反。第二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过程的新路径从传播学视角下来理解,信息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谣言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有意或无意地歪曲,改变了信息原来的本意,从而对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或错误。谣言其实就是信息的一种变形。一、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过程总结基于微信平台进行传播的健康类微信谣言是“强关系传播”,是一种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大的“放射型强关系传播”。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扩散性强,好友基本通过本人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进行查找,可信度相对较高。当圈中好友点赞、评论或者转发时,新的“意见领袖”和传播点由此形成,微信各传播点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拓扑结构,人人都成为传播者。健康类微信谣言大多数属于现实参与型的网络谣言,在这样一种拓扑结构中进行传播,更具有了病毒式传播的魔弹扩散性。大部分传播者基本不会去查证信源,更不会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查证信源,在“沉默的螺旋”效应和从众效应的驱使下,盲目转发,误导了自己和他人。勒莫在《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中提出了谣言传播的三个阶段:“幼虫”阶段、“成蛹”阶段和“出茧”阶段。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来说,在“幼虫”阶段,人们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类信息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凡是那些不符合自身日常生活经验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通过转发至朋友圈和微信群,形成一种集体共识;在“成蛹”阶段,公众所形成的错误的集体共识,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个人不稳定的情绪涌现;在“出茧”阶段,公众持续给个体和集体记忆注入新的猜测,谣言由此开始严重泛滥。第一阶段,潜伏期。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力求能够有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律的生活习惯,人们对这类信息的需求度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是如今,微信平台上健康类信息已处于饱和状态。不同公众号对同一个健康知识普遍存在说法不一的现象,打破了微信用户内心的原始记忆。健康类微信谣言的潜伏主要存在于大众内心的“集体记忆”或“集体潜意识”,诸如对健康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养生观念、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认知,但这时的信息系统还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一旦与之相关的信息违背他们心里的这种共识,系统的稳定就会被打破,谣言传播由此开始。第二阶段,爆发期。在研究谣言的经典著作《谣言》中,桑斯坦提出了谣言的传播有“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的特征。“社会流瀑”效应(Socialcascades)是一个群体行为心理学范畴的概念,与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相似。当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周围出现了两种声音,这时会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话语权弱的个体也会去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即使这种声音是错误的。“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是由著名学者詹姆斯·斯托纳提出的,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它是指一个群体在对某个事件进行讨论时,个人意见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与独自一人做出决策相比,集体讨论之后做出的决定会更加极端。第三阶段,延续与结束。勒莫认为:“谣言传播中,每个成员接受——同化——传递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分享的过程。”[14]在这个阶段,如果持续有不断有新的信息产生,那么谣言的热度会持续膨胀;如果,没有新的信息进入时,谣言就会慢慢进入消退状态,舆论也会逐渐停息。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一个特殊性在于其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反复性,比如“西瓜桃子同食会致命”这则谣言,每逢入夏,到了这些当令水果热销的季节,这则谣言会卷土重来。奥尔波特认为谣言传播会经历简化、强化和同化的过程,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认为谣言传播还包括“添加”,但由于谣言本身的内容没有大变化,只是更换了外包装,因此,它的传播力度和传播范围也会大大削弱,对朋友圈的舆论场不会造成重要影响。二、从“疫苗有害于孩子健康”谣言分析谣言传播全过程最近几年,有关疫苗质量问题的事件频频出现,“疫苗”尤其关乎婴幼儿的健康,也因此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敏感词汇。2017年3月,微信平台上“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谣言的传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回顾这场风波,人们在享受信息自由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信息传播的另一面——谣言传播。暂且不讨论造谣者的动机何在,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这则谣言充分展示了健康类谣言潜伏、爆发、延续与结束的过程。2017年2月27日,自称是一名疫苗接种工作者的人在个人公号——“关注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疫苗安全”上推送了一篇名为《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声!》的文章,文本主要说明了日常工作中儿童接种疫苗后的副作用,全篇基本在说明疫苗接种后对身体的各种伤害,列举的事实过分夸大疫苗接种的危害,强烈呼吁各位父母不要为这种“商业行为”买单。得出这种结论的理论依据是打着中医的旗号,认为注射疫苗会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此谣言一经传播,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声誉。经查证,该公号的注册时间为2016年12月2日,公号名为“青青田野自然生活”,半个月后,12月19日,改名为“关注疫苗安全”号,该号目前已被查封。这些包装健康类谣言的方法,前文已经做了具体说明。该公号从2017年1月2日以来,前前后后陆续推送了41篇关于接种疫苗危害的文章,《一名有良知疫苗工作者心声!》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两万。该公号作者于2月28日还建立了一个名为“中医和疫苗安全”的微信群,群内人数多达455人。在群内发布诋毁中医的言论,大力宣讲他的伪中医论。他这种黑中医的行为引来很多学中医的网友前来辟谣。然而,群主看到与之相左的声音之后,群主就把这类网友删除了,这就使得谣言的模糊性不断增强。3月9日,在这则谣言不断发酵的同时,微博上的医学类大V账号“急诊夜鹰”开始在微博辟谣,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的医生及正在学医的学生们均发声反驳作者的缪论。随后,腾讯新闻《较真》栏目对此谣言进行溯源和探查真相,3月10日,围绕四个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辟谣文章。3月12日,“关注疫苗安全”微信公众号被封,辟谣的信息不断扩散,这则谣言也逐渐平息。(表3—1)时间点传播源传播方式传播内容2月27日宣扬接种疫苗的危害,拿疫苗发生的极小帐号主体:关注疫苗安全微信公众号概率事件进行夸张,呼吁各位父母不要为这种“商业行为”买单。2月28日“中医和疫苗安全”微信微信公众平大部分是赞同不给孩子打疫苗的家长和群台少部分指责文章作者言论不科学的网友。3月9日新浪微博认证用户:急诊@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可以立案了新浪微博夜鹰3月10日辟谣要点:疫苗供应是否为商业行为与是否应该接种疫苗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从医全民较真微信公众号学角度来说,接种疫苗破坏免疫系统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接种疫苗对身体带来的好处远远多于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前面提到的文章被鉴定为谣言文章。表3—1:“疫苗有害于孩子健康”谣言传播路线图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谣言的潜伏期:2016年12月1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到了一份关于新生儿死亡的报告,同时也中断了某一品牌疫苗的销售。新闻媒体误读了新闻内容,把疫苗中断的原因直接归结为其导致婴儿死亡。一般来说,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产生、传播以及扩散,需要符合传播的一些必备要素,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谣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规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了41篇类似描述疫苗危害的信息,这些内容均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一般观念上,我们认为疫苗能够帮助提高婴幼儿抵抗某些疾病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讲,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注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谣言中最吸引人的当然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越是违背常理,越是耸人听闻,越是看起来真实,越是具有个体隐秘性,越是与自身关系密切,越是挑战社会的底线,就越有可能成为谣言焦点。”[15]几乎每个人都有疫苗注射的经历,其重要程度无需赘言;这种违背常理的信息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但这其中不乏有一些公众不了解疫苗相关的知识,不清楚疫苗注射的利弊。鉴于此,这则谣言内容不仅符合同时具有重要性和模糊性两个主观条件,而且又符合微信用户科学素养不高这一客观条件。因此,这些基本要素为谣言的爆发奠定了重要基础。谣言的爆发期:爆发期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谣言的扩散阶段,另一个是谣言的高潮阶段。前者是指谣言在微信上发布之后到成功引起大量网民注意这一阶段,后者是指受众的身份从被传者转变为传谣者之后,将谣言二次传播乃至多次传播的阶段。谣言文章标题中谈及到“孩子”“健康”“父母”等字眼,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在收到此信息之后,如果相信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会逐层传播下去,该谣言会在转发过程中不断扩大传播范围。由于微信朋友圈“强关系”网络,经过信息的多级转发,增强了谣言的可信度,传谣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了公众不同的反应。一部分微信用户继续转发扩散谣言,少数人开始查证信息的真伪。谣言的延续与结束:经多方查证,微博医学类大V账号急诊夜鹰、腾讯“较真”栏目以及医疗工作者纷纷发布辟谣信息,谣言逐渐得以平息。通过封锁公号和腾讯官方辟谣,从根源上阻断了传播的通道,也有效保证了辟谣信息的到达率。任何谣言都必须经历潜伏——爆发——延续与结束三大阶段。《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这则谣言,体现了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整个过程,同时也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让公众看清了这类谣言可怕的一面。每个公众应该持有警惕,对待网络信息,不能盲从地相信。此外,如果在谣言发展的“延续与结束”阶段,没有做好后期的辟谣工作,谣言容易死灰复燃,再次陷入谣言传播的恶性循环之中。第三节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谣言公式新构建从网络谣言传播途径来看,网络谣言主要包括两大类:真实参与网络谣言和原始网络谣言。通过前文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主题分析发现,此类谣言从现实生活中出发,一般涉及的主题多是关于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波及的群体范围广、数量大,因此,健康类微信谣言大多属于现实参与型网络谣言。在分析了健康类微信谣言在微信平台的传播要素以及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之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各个要素对谣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是否有重要的影响,以便构建出影响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新公式。本文以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为基础,提出在微信环境下健康类谣言传播的新公式。一、奥尔波特谣言公式及其发展演进前文已经对奥尔波特提出的谣言公式R(谣言的强度)=I(重要性)xA(模糊度)做出了详细解释。两位学者提出的谣言公式只分析了谣言信息本身的因素,根据本文的研究,谣言的传播与传谣者、受传者、传播渠道等因素均有关联,但两人提出的公式中并没有谈及到谣言信息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奥尔波特提出谣言公式的第八个年头,荷兰的克洛斯学者认为在谣言的传播中还需要考虑受传播者的个人因素。他认为,谣言并不是自己就可以传播,也需要人的参与,而参与传播的人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有自身主观的思考。根据这样的分析,他提出了对谣言传播有重要作用的因素——“批判意识”。克罗斯认为,批判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相关的知识;二是个人的智力与洞察力;三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于是,在原有谣言公式的基础之上,他把公式修改为IAR=。C随后,著名的谣言研究专家罗斯诺教授认为,在研究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时,既要考虑情感因素,又要考虑人们的认知因素。在情感因素方面,他提出了“焦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虑”(Anxiety)这个影响因素,在认知方面他提出了“不确定性”(Uncertainty)这个影响因素。罗斯诺在文中明确指出,他提出的“不确定”性这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奥尔波特提出的“模糊性”概念的另一种说法,因此,笔者认为“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此外,罗斯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涉入感(Involvement)也是谣言传播的影响因子,公众并不是因为谣言指涉事件的重要而传谣,而是事件与受传者本身有密切关联。因此。谣言公不确定性重要性涉入感焦虑式可以被调整为:R=。批判意识该谣言公式相对来说更加完善,包括对传播者、受传者的心理以及信息内容等因素等都考虑得比较周全。二、健康类谣言在微信平台传播公式新构建本文结合学者对谣言基本公式的研究、前文对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原因分析、以及根据《网络信息的接触习惯调查》的调查问卷结果,构建出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公式。由于数据来源为微信健康类文本和微信用户的调查问卷,因此,该公式仅适合健康类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健康类微信谣言公式的构建需要结合多种因素,包括信息的内容属性、信源情况、造谣者和传谣者的动机、受传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外力对谣言的管控制度等等。但从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个缺陷,这些学者所提出影响谣言传播的要素都是从事件本身出发,忽略了影响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传播介质。在文字这种传播介质出现之前,谣言都是通过语言介质进行传播的。在这种传播介质下,谣言传播的范围狭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谣言在新媒体的助推下容易进行大范围传播,还容易引发“蝴蝶效应”“共振效应”等,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的健康类谣言主要是基于微信平台的传播,微信侧重于在黏性强、信任度高的熟人圈群体中进行传播。微信的这种媒介属性对谣言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基于上述的思考,笔者认为传播介质(Media)也是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在第一章对健康类谣言文本内容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要素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配图极具视觉冲击力、使用专业术语迷惑受众等,这些都提高了信息的说服力,这些对谣言传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例如谣言样本“喝4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牛奶会致癌”,这则谣言源于一名外国学者研究饮用牛奶对患病动物健康影响的报告,谣言文本中试图用数据和故意模糊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对“牛奶致癌”的结论断章取义,用这样的手法包装出来的谣言,内容上的说服力已经比较理想。所以,内容说服力(Persuasive)可以作为一个加快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与扩散的因素。在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中,由于健康类信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受传者在不经意间地转发信息,就迅速转变了身份,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传播者和受传者身份的切换,用户的心理因素和对信息的批判能力成了制约因素。在前人的研究中,把心理因素直接归纳为焦虑情绪,但本文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心理因素是多重的,包括焦虑、从众、虚荣心等,因此,本文单独把心理因素(Ps)作为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一个动因。在谣言传播的公式中,重要性和模糊性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受众。每个受众的关注点不同,涉入感就会不同,对于一些受众重要的事情,对于另一些受众可能就不重要。同样的,对于一些受众模糊和不确定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些受众熟悉的领域。那么,面对同样的健康类信息,不同的群体关注的领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接下来的传播行为,如果这部分信息是受众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需求,那么与他不感兴趣的情况相比,他进行传播的可能性会更大,这说明受众的涉入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问卷调查中,对十分重要但真假模糊不清的信息持“宁可信其有”态度的微信用户占65%,持“宁可不相信”态度的用户占17%,5%用户选择“通过比较权威的渠道查证信息真伪”,其他用户选择“其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利用了用户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正是推动谣言传播的土壤。如果用户对健康类谣言的认知处于感性认知层面,对于自己不能明确判断的信息一般会选择半信半疑的态度。一般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众,他们具备科学常识、科学思维,有较强的学习和判断能力,同时控制感较强,因而对谣言有更好的甄别能力。但从用户对15条真伪信息的答对率来看,受众的甄别能力与学历水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受众的知识水平不等于批判能力。知识水平是知识积累方面的水平,批判能力是指其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传者对所接触的各类信息批判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受众的批判能力也是制约健康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类微信谣言传播的一个要素。此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影响力也是制约谣言流通量的重要因素。传播者的影响力、公众批判能力和谣言的流通量之间的关系满足:谣言的流通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传播者的影响力/公众批判能力。[16]除此之外,上述分析了谣言传播中的个体特质、传播环境等问题,但忽略了管控(Control)这一方面的因素。管控包括政府部门信息的及时公开、及时辟谣以及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都可以帮助降低谣言的活跃度。综上所述,经过笔者的综合分析,健康类谣言在微信这种传播介质下的公式(不确定性重要性涉入感心理内容说服力)传播介质如下:R=批判意识管控本公式保留了奥尔波特谣言公式中重要性和模糊性两个基本因素。新构建公式的分子部分,“不确定性”“重要性”“涉入感”“心理”“内容说服力”这五个因素均是正向影响谣言的传播,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是相加而非相乘,是因为这些因素并非缺一不可,而谣言传播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因此,笔者认为传播介质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公式的分母部分,批判意识和政府的管控与谣言的传播成反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因素既有微观层面的考量,也有宏观层面的关照。“不确定性”“重要性”“涉入感”“心理”和“批判意识”谈及的是传谣者个体层面;“内容说服力”谈及的是谣言文本的内容因素;“传播介质”谈及的是谣言传播的渠道因素;“管控”涉及的是谣言的防控与治理方面的因素。第四节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新构建传播模式,是指用研究传播现象的图形或者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研究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是解读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不可缺少的手段。健康类谣言在微信的传播模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是多种因素影响以及多种互动关系构成的。一、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要素特点1、信息内容碎片零散化,强调刺激性事实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所营造的阅读环境是快餐式阅读,信息内容零散化。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对中国手机移动端用户自媒体阅读状况调研结果,微信用户阅读的主题集中在两性情感、健康养生和时政新闻三个方面,平均每天阅读6.77篇文章,以每篇86秒的阅读速度快速浏览文章。总而言之,短平快、快餐化、碎片化是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活动的最明显的特征,阅读的仪式感渐渐消失。由于公众大都存在担心患病和害怕死亡的心理,健康类谣言制造者利用大众的这一心理,任意修改数据,移花接木,夸大疾病的严重性,用耸人听闻的说法引发读者恐慌,进而传播错误的健康知识。造谣者利用老百姓“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的传统思想,30%的健康类谣言都与食品安全相关联,且三分之一的谣言均提及到癌症。癌症因其致死率高、治疗过程痛苦、病因复杂等原因,成了造谣者利用的必杀器。2、信源信宿以多关节点为中心进行以放射状为主的传播公众号发布的健康类谣言最初的传播模式是光射线模式,即公众号作为中心点,向受众推送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射光线的模式,是一对多的模式。但谣言仅仅依靠公众号传播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主要是因为:首先,用户要主动选择关注公众号,才能及时收到公众号推送的相关消息,这就形成了两种极端,关注度低的公众号传播范围小,关注度高的公众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若在关注人数多的公众号上散布了谣言信息,会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次,用户关注了该公众号,但不一定会打开公众号接收相关的信息。第三,即使用户关注并接收了信息,但由于缺乏一定的信任度,也并一定会选择相信并参与传播。因此,微信公众号只是健康类谣言传播的一个辅助方式,朋友圈的转发和微信社群的分享才是谣言传播最主要的渠道。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社群的强关系和高信任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提高了信息的抵达率。3、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反馈环节微信利用平台优势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私密性强、小圈化传播的社交空间,虽然为广大用户带来了便利的使用体验,但也导致无法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把关的弊端。微信只是作为一个传递信息的载体,后台没有权限访问用户传播的信息。微信谣言的传播方式和社交圈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虽然与微博的分列式传播特点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传播圈子封闭,又表现出了其自身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微博同时具有转发和评论的功能,评论是在该条微博评论栏里发表用户意见,转发功能是将该条微博原文包括出处一并转发到自己微博首页供自己“粉丝”阅读,转发功能附带“评论”功能,即转发的同时在原文上部也会显示自己的评价。微博的评论功能集赞同、中立以及反对的声音于一身。这些反馈信息又成为受传者和谣言再次传播者所接触到的“噪音”,将影响受传者对原文信息的理解、接受和转发行为。因此,在微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反馈发生在多个阶段,无论是在谣言首发阶段还是在谣言大规模的转发阶段,这些反馈信息对用户的认识行为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与微博的转发和评论功能不同的是,一般情况下,微信谣言在朋友圈的传播只是通过用户转发公众号的链接,对于公众号下方的评论都是公众号主体筛选后的内容,并不能真实反映用户的声音,也就是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缺乏传播要素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反馈。二、健康类微信谣言新传播模式的构建健康类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多种因素以及多种互动关系构成的。在文献中构建的微信信息模式中,普遍缺乏对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多重因素分析,而只是将大致传播过程进行描述在传播模式图中,谣言的首发者可能是看到微信公众号所推送内容的普通微信用户,也可能是造谣者自身,还有可能是造谣者所雇佣的水手。制约谣言首发者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可信度,首发者带有自己的善意、恶意、求利以及求证的传播目的。健康类微信谣言一般从微信公众号发出,谣言内容主要包括陈述夺人眼球并带有一定恐吓意味的健康类信息、多形式配合、事实具有重要性和模糊性、多话语策略混合等等。在传播模式图中,谣言的首发者可能是看到微信公众号所推送内容的普通微信用户,也可能是造谣者自身,还有可能是造谣者所雇佣的水手。制约谣言首发者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可信度,首发者带有自己的善意、恶意、求利以及求证的传播目的。因此,结合微信传播模式图和马莱兹克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对健康类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模式进行构建,模式图如图3—1所示:4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谣言终结重要性不确定性传播传播身份转换造谣者健康类微信谣言受传者辟谣者身份转换转发传谣者目的性因素涉入感内容说服力非目的性因素简化、强化、同化谣言图3—1: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新模式谣言的受传者与谣言首发者的关系,可能是直接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也可能通过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好友的分享获取,因此,与上一级传播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互相关注或者不关注的关系,关系复杂多样。考虑信源可信度、谣言内容因素以及自身因素(包括内容对自身的重要性、信息批判能力)之后,受传者的转发行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辟谣或者不转发的方式成为谣言的终结者,另一种是通过转发变为谣言的再次传播者。传谣者用圆点表示,圆点的大小也直接代表其影响力,大圆点表示朋友圈数量多,辐射的范围越大,代表影响力越广;小圆点表示朋友圈数量相对较少,影响力也相对较弱。朋友圈数量多的用户,通过圈中好友的多级转发,放射出的“圆点”越多,谣言消息的辐射面广,传播层次4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越深。每一个参与谣言传播的用户都是一颗闪亮的星球,星球散发的光源代表着健康类谣言,其他被照亮的星球代表着朋友圈中看到谣言信息的好友,圈中的好友越多,星球就越亮,也就象征着谣言辐射的范围越广。下面以“手机和WiFi影响健康”谣言为例,分析验证提出的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图。谣言:关于“手机和WiFi对身体有害”的说法广为人知,谣言称其产生的辐射会影响生殖健康、不利于孕妇和儿童的健康。这则谣言声称,丹麦某中学生做了一项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把种子分别放置在WiFi环境中和非WiFi环境中,实验结果是WiFi环境下的种子变成了褐色,有的甚至死亡,非WiFi环境中的种子正常生长。真相: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现阶段仍然没有科学的依据证明手机辐射对身体带来的恶劣影响。WiFi仅仅是一个小的局域网,其产生的辐射小于手机产生的辐射。从这则谣言本身来看,手机和WiFi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手机和WiFi已经成为大众工作、学习、生活中获取必要信息的重要手段,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热切需求。而在该谣言中,造谣者抓住了大众的这种普遍心理,辅以看似权威的实验作为证据,让大部分读者处在一种半信半疑的状态。该谣言的发布形式是文字叙述加图片佐证的方式,给人以事实确凿的假象。谣言的“简化”发布:所谓“简化”过程,就是谣言中删去了很多可以帮助解析真相的细节。这则谣言文本中,谈及到“生殖”“孕妇”“儿童”的字眼,具体的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影响并没有说明,这个省略并不是由于人的记忆的不可靠性,而是刻意简化。该条谣言的发布动机就是希望信息接收者获得“手机和WiFi影响健康”这条毫无根据的信息。谣言的“强化”过程:所谓强化,就是当某些细节被删除之后,那些没有被删改的细节就更加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强化就是简化的一个对等过程,增强了谣言信息的可信度。该谣言在一些妇产方面的公众号发布之后,通过微信平台的多级转发,包括各个公众号和微信用户朋友圈的转发,特别是经过那些微信朋友圈好友多的人转发后,迎来了传播结点。不知情的用户会继续在朋友圈进行转发,知情的用户会选择查证信息的真伪。4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过多方查证,健康时报、生命时报、全民较真等公众号纷纷发布辟谣信息。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是微信的转发、分享模式不能从后台看到具体路径,传播过程缺乏用户的反馈信息,这种个体带动的闭环式传播形式给辟谣带来了较大的难度。5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健康类微信谣言的防控对策健康类信息与大众的生命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医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非专业的医疗工作者难以掌握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大多只能通过一些网络渠道扩充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由于网络上健康类信息的质量良莠不济,谣言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公众对科学的医疗知识所知甚少,对健康类谣言信息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健康类谣言对大众的健康逐渐构成一种威胁,对此类谣言的防控与治理也势在必行。第一节政府搭建完善合理的网络秩序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满了全世界。”健康类谣言也不例外,谣言会呈现出“病毒式”的传播趋势,传谣的渠道往往远远多于辟谣的渠道。如果在健康类谣言传播初期,政府能够及时觉察并展开辟谣,有助于减少健康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的机会。一、采用多种渠道及时公开信息对于一些道听途说的健康类信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大多数人处理这类信息的主要态度。一方面,由于自身对健康知识的积累较为缺乏,不能正确地辨别信息真伪;另一方面,他们并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可以获取权威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减少大众不安、稳定人心的关键就是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政府的有关职能单位需要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辟谣消息,力求用较为严厉的手段处置造谣者,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说明信息的真相,逐渐提高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公众的健康认知水平。李克强总理说:“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17]如果缺乏准确的言论作为导向,那么将会产生错误的观点,只有向大众及时公布科学权威的信息,才能有效地控制谣言的扩散。2017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联同多方提出了健康知识传播计划,其主要目标是从社会上传播范围较广的健康类谣言出发,为大众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改正大众的一些健康误区;同时针对公众关心的健康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为以后向大众普及健康方面的知识做好充分准备。健康知识传播计划组筹集了医疗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和社会经验5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解大众普遍存在的健康误区,然后根据各个年龄段阅读喜好的差异,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不同的短文和短视频。2017年1月6日,腾讯新闻推出了一个新闻查证的平台——《较真》栏目,其主要是针对假新闻、各类谣言、营销广告等进行快速查证并严厉打击。根据大众查证信息的情况,对人们普遍关注但内容支离破碎的信息进行追根溯源。《较真》栏目的公众号每天持续更新,推送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公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较真》平台当前大约有100个专业查证员,分布在食品、医学和营养学等领域。2017年2月,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较真平台正式加入了全球事实查证网站数据库——DukeReporters’Lab,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驻的中文媒体。同时,较真平台还跟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卫计委以及中国疾病预防防控中心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应对谣言信息的传播,这将大大提高辟谣的效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改进健康科普虚假信息舆情监测机制,制定加强监管力度的各项举措,推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加入监督健康类谣言的工作中。另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还将加强与继续强化跨部门合作,将与中宣部、中共网信办、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进行跨部门合作,一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二、加大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处罚力度法律是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底线保障规则。近年来,中国的立法机关以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颁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释,主要是为了协调正当的舆论监督和商誉权保护两者之间的合法关系,严厉处置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各类非法竞争的带有商业性质的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日益泛滥,扰乱人心,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2015年8月7日,国信办发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并即日起开始施行,其对服务提供者的从业资格、审核机制以及违规处罚等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前文所说的安利诉讼案件,也将不会是一个个案,标志着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微信谣言受害者将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因此,只有不断加快网络立法进程,才能为加强治理健康类微信谣言的力度保驾护航。“对公众号的处罚,将根据违规情节的轻重处理,严重的将做永久性封停,此外还分7天、15天、30天及更长时间进行冻结。”[18]微信举报制度规定微信5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众号和第三方软件所提供的信息能够经过网友举报进行屏蔽和拦截,这项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缩小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此外,还要加强对公众号注册信息的审核,不能让公众号沦为不良分子的“谣言播种机”,但同时应该注意这种审核应该把握力度,防止产生“寒蝉效应”。要从源头上治理在微信平台传播的健康类谣言,政府、新媒体和用户需要联合起来,形成多方合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微信公众号传播的内容进行及时监督,并做好备案,以便于在出现传播谣言的行为时及时治理。虽然申请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与日俱增,为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可以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由此扩大监管的范围,从而促进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第二节社会构建预防系统和辟谣机制社会化媒体逐渐拓宽着我们的“公共领域”,为公众开辟了崭新的公共场所。然而,随着新公共领域的诞生,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和建设它。近年来,已经有很多社会团体对健康类谣言的治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较真平台”、丁香医生等等。一、发挥专业辟谣团体的影响力社会化媒体空间既可以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也可以成为真相展示的平台。微信既可以成为谣言传播的渠道,也可以成为辟谣的渠道。微信官方的辟谣行为势单力薄,仅凭微信一家之力,难以达到良好的预期辟谣效果。如今,官方微信辟谣投入资金较少,高素质人才短缺成为当前微信辟谣的难题。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第三方辟谣机构正在弥补这一不足。微信于2014年10月17日推出了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定期及时对广泛传播的网络谣言进行辟谣。在艰巨的辟谣任务面前,仅仅依靠微信的力量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因此,在鉴定谣言信息、组织辟谣工作等方面,微信将联合人民网、果壳网、丁香园等科普机构展开辟谣工作。对于那些在朋友圈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谣言,“谣言过滤器”会及时发布辟谣文章。在微信平台上,除通过“谣言过滤器”进行定期辟谣以外,“果壳网”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积极参与微信的辟谣工作。“果壳网”背后的支持团队是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的参与者大多是爱好科学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某一领域的学生5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或研究者。“果壳网”的每一篇辟谣文章都以写科研论文的态度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辟谣的内容有很强的公信力。但是从清博指数监测的数据显示,“谣言过滤器”和“果壳网”的信息到达率并不可观。这反映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用户如果不主动寻找辟谣信息,就不能看到有效的辟谣信息。用户只有打开微信,点开订阅号之后,才可以看到相关的辟谣信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让辟谣信息的到达率面临考验。微信于2017年6月9日正式发布了辟谣小程序,其功能强大易操作,当用户碰到不能判定其是否为谣言时,在“谣言识别”界面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辨明内容的真伪。微信用户不但可以查阅到相关的谣言,而且那些曾经阅读过的文章,只要被认定为谣言的,用户将会及时收到提示信息。对于权威的辟谣信息,除了通过这些专业的辟谣公号进行推送外,还可以借助用户关注数量较多、权威性强的公众号进行推送,比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腾讯新闻等公号,他们的影响力指数一直名列前茅。目前,腾讯新闻“较真平台”的功能不仅仅能够查证信息的真伪,还能够看到对信息追本溯源的查证过程,这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与微信群体传播的特点相比,微博可以借助自身的大众传播优势和大V在百万粉丝中的权威性,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实现快速辟谣。微信传播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无法改变,但可以发挥其具有移动性的先天优势,及时向微信用户推送辟谣信息。这种辟谣方法充分利用了大众传播和点对点传播的优点,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辟谣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到达率,净化朋友圈的传播生态,为用户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二、建立长效的预防和疏导体系古人讲:“圣人治病治于未发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谣言的预防控能力,可以对健康类谣言实行监测预警和预防化解机制,及时消除处在萌芽状态的谣言信息,提升舆情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社会秩序。微信于2015年1月起开始依据用户信息需求在在朋友圈推送信息流广告,微信的这项技术对微信平台的辟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针对健康类微信谣言反复性和周期性强的特点,政府有必要建立基于云技术的全国范围内的谣言库,构建微信谣言查询的谣言库分支,在此基础上再构建详细的微信谣言门类,5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健康类谣言将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云技术的谣言库,就是把已经辟谣的谣言存储于网络中,无论是官方微信、媒体机构还是微信用户,当遇到信息来源不明、内容疑点重重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搜索云谣言库进行查询。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要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查询信息的途径,需要进一步研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和相关谣言信息智能查询的客户端。目前,已有北京市网信办和首都信息互联网平台联合推出了“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内蒙古、浙江、福建、新疆和上海地区率先启动网络辟谣系统,系统包括谣言公式、一辩真伪、求证、真相调查、照妖镜等一系列网络查询服务。但这以系统的局限性在于,其影响范围仅仅限于某一地区,还未拓展到全国。此外,信息的呈现还停留在以电脑网页端的形式呈现,与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在云谣言库进一步的完善中还需要注意,搜索的版块不仅要分门别类,搜索内容也要更加突出。根据本文的研究,健康类谣言在微信谣言中占比最多,涉及公众的日常生活,对这些内容可以做专题辟谣。相关监管部门、微信用户对涉及相关要素和形式的健康类微信应该提高警惕,定期将一批健康类微信谣言归纳、总结和分析,找出其常用的造谣框架及其规律,及时更新到云谣言库。与微信相比,新浪微博是较早发展起来的自媒体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现阶段微博的辟谣机制较为健全和完善,一方面,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等对谣言进行处理,比如《遵循微博社区公约》和《微博社区管理规定》对抵制谣言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平台特色,每一位微博用户通过转发或者评论的方式参与辟谣,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但由于微信的私密性与封闭性较强,用户无法看到非好友的评论,缺少观点碰撞的机会。目前,有很多谣言起源于微朋友圈,辟谣却在微博,这样虽然可以利用微博大V的“意见领袖”地位,实现快速辟谣,但辟谣信息可能在不经意间错过了最需要抵达的那部分人,这也给辟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联合多种渠道,建立健康类微信谣言疏导体系,以最大范围地提高辟谣信息的到达率。5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节公众提高自身的媒介使用水平除了政府和社会攻克谣言防控的种种难关外,如果希望有效控制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最主要的还在于增强广大微信用户的理性认识和防范意识。由于目前的一些健康类谣言为了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大多使用进行精美包装的方法迷惑大众,这就需要公众应该做到对在朋友圈分享的每一条健康类信息认真核实,本着对自己和其他用户负责的态度转发信息。每位用户如果能对健康类微信信息明辨慎思,意识到自己在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那么,健康类微信谣言将会失去滋生的土壤,从而得到有效的治理。一、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和健康素养制造和传播健康类谣言信息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人为因素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网络传播的自由空间里,权利和义务并举。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联合司法机关应该制定有关的章程,对公众在网络空间传播信息时形成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主动担负起应有的社会义务,不凭空伪造事实,不任意传播缺乏事实依据的模糊信息,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感。2016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上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19]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要从2008年的6.48%,提升到2030年的30%。由此说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的传播力度任重而道远。现在微信之所以成为谣言传播和扩散的聚集地,是因为造谣者和传谣者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普遍较低。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公众的健康素养应该与时俱进。公众对“伪养生”、“伪保健”等健康类信息的辨别能力差,盲目相信治病秘方。作为一名有着较高媒介素养的微信用户,在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时,受众应该具备辨别信息和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微信用户对一则信息的认识水平与公众的理性程度、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用户的媒介素养水平较高,能够意识到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信息是从公号的自身利益出发,经过筛选、加工并且重组之后才刊登出来,带有帐号主体一定的主观色彩,它给用户提供的信息是一个拟态环境,其背后有其自身的利益关系。因为微信公众号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很少有原创的内容,文前文后会有推销5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保健品的广告,以便收取广告费,文本的“干货”少。如果微信用户能够做到对朋友圈和公众号的信息持一个较为客观理性的态度,对那些违反常理或经不起推敲的信息进行多信源求证,那么,健康类谣言的传播就失去了传播的受众,此类谣言滋生和发酵的温床就不复存在了。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不是获取健康类信息的唯一途径,下载医疗APP、微博关注专业大V、阅读健康类书籍和浏览科普网站的信息,关注辟谣信息的公众号,像如微信的官方辟谣公号“谣言过滤器”、丁香医生,及时了解近期在微信平台传播比较广泛的健康类谣言信息。通过这些实用性强的方法,可以帮助公众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水平。此外,媒体的把关与拦截对谣言的防控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媒体完善的“把关人”制度相比,新媒体的把关体系是缺失的。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不能改变其传播机制,只能慢慢调试自身使用媒介的习惯,把用户对传统媒体的高度信任向对新媒体保持客观中立态度的转变,让用户充当自己所接收信息的“把关人”。在医疗卫生、营养学等专业有着一定理论基础的用户,应该积极担负起辟谣的重担,及时把辟谣信息告诉朋友圈和身边周围的朋友,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当前微信用户举报谣言和辟谣行为也存在辟谣证据不足、奖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力小等局限性。鼓励微信用户对健康类谣言进行反思和总结,建立受众对虚假信息的防范意识,也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比如,微信用户可以把自己曾经看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健康类谣言条理分明地记录下来,提醒朋友圈好友或者周围的朋友不要被诸如此类的谣言所蛊惑,这样互相提示在某种意义上会产生传播学所谈及到的免疫效果。总之,随着微信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微信朋友圈中弥漫着越来越多有关医学、健康等内容的信息,它们其中不乏一些虚假的谣言。虽然大多数微信用户并不是这些健康类谣言的的制造者,但他们或许会成为谣言信息传播扩散的助推者。对于微信用户来说,面对来自微信平台的各类信息,不能盲目相信,转发时应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作为一名合格的微信用户,在使用媒介、接收网络信息时,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大胆质疑,明辨信息真伪。只要用户提高了分析和辨明信息真伪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健康类微信谣言蒙混过关的难度。5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培养中老年群体的理性思维除此之外,对健康类信息关注较多的中老年人群体不容忽视。根据2016年的数据统计,中老年人(55岁以上)仅占微信用户总数的2%。我们可以发现,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的人数毕竟占很小的比重,他们不会使用微信,但由于健康类微信谣言是现实参与型的网络谣言,谣言内容从现实生活中发端,这容易让中老年人群体产生恐慌情绪,无论是传谣还是辟谣,他们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老年人群体由于与虚拟的互联网环境分离,也不得不成为N级传播的最底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组织传播的优势,利用街道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或宣讲工作,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可以开设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的课程。面对微信上海量的健康信息,中老年人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对其真实性进行经验分析或者逻辑判断,从而辨别其真伪。衡量是否具有较高健康素养的标准是一个人能否从自身的健康需要出发,主动寻求与之相关的健康信息,并能够对健康信息的真伪做出准确判断,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正在步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正在逐渐成为传播健康养生信息的主要群体,这种社会现实的背后与老龄化、独生子女化的社会背景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闭塞,缺乏沟通交流的同伴,内心世界较为空洞。因此,子女应该在工作之余加强与父母的交流,尝试引导父母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微信上的健康信息,做到不轻信、不轻传。对于健康类谣言的辨别,公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看标题是否为标题党。健康类谣言的标题常常用命令、感叹式的标题抓住文章要点,以此种方式表明信息的重要性。(2)看文本内容是否辩证。看到文章通篇介绍的是某一食物或是某一药品的好处时,即使文章说的是真的,也要保持冷静,不要陷入对它的盲目狂热之中。(3)看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一些非专业科普文章的作者身份往往来路不明,其中有很多文章是互相转载的,内容的时效性差、可信度低。微信已逐渐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各级政府应该与时俱进地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深化阵地意识,积极主动发生引导舆情,用科学准确的信息替代模糊消息,消除谣言滋生的土壤,最终实现政府治理和网络社会的自我调节,提升健康类微信谣言防控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5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自古以来,谣言能够被纠正,但这些被纠正了的信息有多少人相信了呢?谣言的到达率和辟谣信息的到达率是否成正比呢?由诸多的谣言案例证明,辟谣信息的到达率与谣言的到达率并不成正比。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辟谣很难达到预期的辟谣效果,但这不是对谣言放任不管的理由。辟谣的难点就在于明知道难以达到预期的辟谣效果,但又不得不做,否则,结果会愈加糟糕,甚至大众把谣言当作既定事实而慢慢接受。因此,为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辟谣的必要性迫在眉睫。公众在面对健康类微信谣言时,应该尽量做到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审视信息,避免由于害怕而盲目转发,减少“集体无理性”情况的发生。健康类谣言的传播都对应着公众的特殊心理,例如,当下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公众会更加关注与癌症相关的话题。健康类谣言对公众从众心理的把握,要求公众在对健康类谣言的判断中,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感性泛滥。公众要对人的生命历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养生保健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健康的获得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所有的治疗方法,要讲究辨证施治,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些一招治百病的说法往往都是骗人的。对于一个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来说,辟谣不是最终目的,因为辟谣工作不管多么及时地展开,都会落后于谣言传播的速度和强度。谣言与辟谣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谣言是“乌合之众”群体极化的结果,而辟谣是先由一个势单力薄的智者出来主持公道;谣言传播的动因复杂多变,而辟谣只能靠真相才能让人信服并得以传播。虽然健康类微信谣言的迷惑性不是最大的,但是凭借大众的“死亡恐惧”心理,这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极大的。本文对健康类微信谣言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旨在通过对这种谣言类型的分析,进而对其防控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本文的研究,针对健康类微信谣言的传播与防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健康类微信谣言大多数属于现实参与型网络谣言,在这样一种拓扑结构中进行传播,更具有了病毒式传播的魔弹扩散性。大部分传播者基本不会去查证信源,更不会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查证信源,在“沉默的螺旋”效应和从众5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效应的驱使下,盲目转发,误导了自己和他人。第二,微信是一种集合了传播、服务、娱乐以及评论于一体的立体式社交媒体平台,这种多面向的媒介平台对于用户的影响是空前的,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场景”为用户提供了新的社交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微信所提供的关系空间对传谣和造谣主体具有一定的塑造和重塑的功能。第三,任何谣言都必须经历潜伏——爆发——延续与结束三大阶段。“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这则谣言,体现了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整个过程,同时也让公众看清了这类谣言可怕的一面。每个公众应该持有警惕,对待网络信息,不能盲从地相信。此外,如果在谣言发展的“延续与结束”阶段,没有做好后期的辟谣工作,谣言容易死灰复燃,再次陷入谣言传播的恶性循环之中。综上所述,自媒体时代,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无论是微信用户还是新媒体平台本身,都应该成为健康类信息理性传播和辟谣的助力者,而不是成为谣言的助推者。6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释[1][法]卡普费雷.谣言(郑若麟,边芹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9.[2]胡钰.大众传播效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90.[3]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张月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9:90.[4]赵前卫,马缘园.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点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4(16):11+16.[5]冯邵丹.微信传播特点及舆论引导方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27.[6]霍凤,蒋玲.从马航事件看微博与微信谣言的传播及阻断机制异同[J].新闻世界,2014(7):134—135.[7]李长宁,李英华.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02):233-237.[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6.[9]WCI值指微信传播指数,它是考虑各维度数据后得出的综合指标。[10][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7.[1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79.[12]雷霞: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传播及其善治策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博士论文.[13][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14][法]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唐家龙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15]黄卫星,康国卿.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以“艾滋女”事件为例[J].中州学刊,2011,3:255—258.[16]王倩,于风.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谣言传播公式的改进及其验证:基于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件的新浪微博谣言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11):61.6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李克强.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环球时报》,2015年8月17日,第一版.[18]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2015[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65.[19]新华网:李克强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11/23/content_5136625.htm.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郭小安.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姜胜洪.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黄河.新媒体发展与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6]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德】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谣言女神[M].顾牧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8]【法】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M].唐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江万秀.谣言透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10]【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1]黄时进.科学传播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3]陈嬿如.与和谐同行,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4]【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5]【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6]【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M].张楠迪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张波,杨忠谷译.6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8]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19]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NO.7)新媒体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二、期刊论文类[1]匡文波.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微信谣言治理[J].社会治理,2015,04:118-123.[2]谢耘耕,于倩倩,姬雁楠,付翔,宋雪,李宁.国内谣言研究述评(2011—2015)[J].新媒体与社会,2015,04:10-36.[3]严励,邱理.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变迁[J].新闻爱好者,2014,01:26-30.[4]陈喻,徐君康.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传播探析[J].新闻界,2013,15:50-53.[5]张志安,束开荣,何凌南.微信谣言的主题与特征[J].新闻与写作,2016,01:60-64.[6]张志安,束开荣.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网民、媒介与社会多重视角的考察[J].新闻与写作,2016,03:63-67.[7]高潇,甘险峰.谣言在微信中的“圈子”传播研究[J].编辑之友,2016,08:68-71.[8]张娇娇.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传播学分析及应对策略——基于对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02:298-300+230.[9]王晓丹.微信谣言的传播与治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01:19-22.[10]郭小安,薛鹏宇.微信朋友圈会让我们更相信谣言吗?——试论微信谣言的三个传播特征[J].电子政务,2015,02:33-38.[11]王锦东.微信公众号食品安全谣言与法律规制[J].青年记者,2015,25:78-79.[12]蔡立媛,张金海.蝴蝶效应: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J].当代传播,2015,06:72-75.6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靳然,史晓丹.浅析自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传播[J].神州,2014,14:197-198.[14]唐山劳动日报社孙江平韩立强.微信公众号:做好谣言“粉碎机”[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07-14007.[15]刘高颖.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机制与效果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34-135.[16]牛慧清,钱梦姣.浅析社交媒体中谣言的传播和消解机制——以微信谣言传播为例[J].新闻战线,2016,07:57-61.[17]陈少波.当谣言邂逅微博,是自净还是泛滥——自媒体环境下微博谣言的传播学分析及辟谣方略[J].新闻界,2012,15:50-53.[18]匡文波,郭育丰.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以“7·23”甬温线高铁事故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02:64-69.[19]孙海文.微博谣言,从众流瀑中的虚假信息传播[J].传媒观察,2011,11:14-15.[20]董玉芝.群体极化视域下微博谣言的成因、危害及治理[J].当代传播,2014,03:81-83.[21]程中兴.微博谣言极化的关键因素分析[J].当代传播,2014,05:77-78.[22]王艾莎.浅谈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与政府机构的辟谣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86-88.[23]]王倩,于风.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谣言传播公式的改进及其验证:基于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件的新浪微博谣言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11):47-67.[24]Allport,G.W.&Postman,L.(1947).ThePsychologyofRumor.NewYork:HenryHolt.[25]Chorus,A.(1953).Thebasiclawofrumor.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48..[26]Doerr,B.,Friedrich,T.,Kunnemann,M.&Sauerwald,T.(2008).Quasirandomrumorspreading.JournalofExperimentalAlgorithmics(JEA),3.1-3.13.[27]Coletti,C.F.,Rodriguez,P.M.&Schinazi,R.B.(2012).ASpatialStochastic6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odelforRumorTransmission.JournalofStatisticalPhysics,147(2).[28]Fountoulakis,N.&Panagiotou,K.(2013).Rumorspreadingonrandomregulargraphsandexpanders.JournalofRandomStructures&Algorithms,43(2).[29]Fallahpour,R.,Chakouvari,S.&Askari,H.(2015).AnalyticalSolutionsforRumorSpreadingDynamicalModelinaSocialNetwork.JournalofNonlinearEngineering,4(1).[30]Bajracharya,B.(2015).Measuresofviolence:RumorpublicsandpoliticsintheKathmanduVa11ey.JournalofMaterialCulture,20(4).[31]Kapferer,J.N.(1991).Rumor.ShanghaiPeople'sPublishingHouse.三、硕博论文类[1]徐田娣.微信的传播特性探究[D].吉林大学,2015.[2]张琼引.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3]林恒毅.“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4]张紫璇.网络科普平台果壳网科学谣言的证伪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5]金静.文化传播与媒介接触[D].华中科技大学,2007.[6]魏姗姗.微博谣言的扩散与消解[D].山东师范大学,2013.[7]贾婉莹.微博谣言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8]郑路.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6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网络信息接触习惯调查亲爱的微信用户,您好!感谢您填写本次问卷,您真实准确的回答将给我的学术研究带来可靠的数据,我保证问卷中您的个人信息和答案不会外泄,仅供学术用途。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主要分为两部分,前8道题请根据您使用微信的情况作答,9——23题请您根据生活习惯和常识作答,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1.您的性别是?(单选题)A.男B.女2.您的出生年份是?(单选题)A.1990年后出生(包括1990年)B.1980年—1989年C.1970年—1979年D.1970年以前3.您的学历是?(单选题)A.硕士及以上B.大学本科C.大学专科D.高中及以下4.您每天浏览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时间是?(单选题)A.1小时以内B.2—3小时C.3—5小时D.5小时以上5.在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推送的各类信息中,您比较关注哪类信息?(多选题)A.健康类信息(主要包括健康养生、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和生活妙招)6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B.时政类信息C.社会类信息(包括防骗类、金钱类、呼吁求救类、社会秩序、奇闻轶事、封建迷信和名人相关)D.其他6.您有在朋友圈转发来自微信平台各类信息的习惯吗,如果有,您的出发点是什么?(单选题)A.对其他人可能有帮助B.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C.展示自己的学识或品味D.与其他人互动交流E.基本不转发7.对于微信平台十分重要但真假难辨的信息,您的态度是?(单选题)A.宁可信其有B.宁可不相信C.通过比较权威的渠道查证信息真伪D.其他8.在接收来自微信平台的各类信息中,您认为哪类主题容易出现虚假信息?(单选题)A.健康类信息(主要包括健康养生、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和生活妙招)B.时政类信息C.社会类信息(包括防骗类、金钱类、呼吁求救类、社会秩序、奇闻轶事、封建迷信和名人相关)D.其他9.喝牛奶会致癌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0.吃糖=吸烟!【真】6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1.吃猪血、鸭血能除霾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2.晚上11点肝脏开始排毒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3.儿童定位手表辐射超手机千倍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4.越戴眼镜近视越严重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5.西瓜桃子同食会致命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6.生了病,不要吃发物,不然病好得更慢了【真】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7.儿童夜里磨牙就是肚子有蛔虫,要赶快驱虫A.真实6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B.虚假C.不确定18.洗澡先洗头,会导致脑溢血A.真实B.虚假C.不确定19.不吃晚饭能排出体内毒素A.真实B.虚假C.不确定20.食用生姜会增加患肝癌风险A.真实B.虚假C.不确定21.1瓶啤酒=1碗米饭【真】A.真实B.虚假C.不确定22.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A.真实B.虚假C.不确定23.早上吃姜胜参汤,晚上吃姜似砒霜A.真实B.虚假C.不确定7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动因与环境,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中,第16——17页,独立作者2、解读双重语境下的新记《大公报》——基于文人论证与新闻专业主义,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2期,第59——60页,独立作者3、南方Plus手机客户端新闻内容分析,西江文艺,2017年5月,第382页,独立作者7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三年前满怀期待地来到这所既熟悉又陌生的学校,熟悉是因为在这里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四年大学生活,陌生是因为将要开启全新的研究生生活。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回首这三年的点点滴滴,我要诚挚地感谢诸多老师、同学、父母的帮助与支持。首先,感谢我的导师王倩,有您的指点迷津,让我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活收获颇多。王老师不仅关心我的学业情况和身心健康,还时常对我的人生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论文开题到初稿完成再到后期的修改,王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大到选题方向,小到章节的标题、格式,都耐心、细致地给予了指导。王老师严谨细致的学术精神和充满阳光的人生态度,让我如沐春风,成为我为学、为人的榜样。感谢常庆老师、钱婕老师、陈鸥帆老师、王东老师、崔清活老师、郝丽丽老师、任晓敏老师、李晓娟老师,感谢老师们用渊博的学识引导我,用高尚的人格影响我。正是由于你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拓展了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感谢我的舍友以及2015级新闻学专业的每一名同学,三年的学习生涯能与你们相伴,是我的幸运。三年的学习与生活充满了乐趣与回忆,我们都在彼此的帮助和鼓励下不断成长与进步,在此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身处逆境的我给予了很大的鼓励,有他们的陪伴和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在人生前行的路上更有动力,不再迷茫。千言万语说不尽对你们的愧疚和感激,你们的信任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你们的骄傲。感谢山东师大,承载了我人生不一样的七年。弘德明志,博学笃行,我将带着山东师大赋予的知识与品格,心存感恩,阔别校园,满怀信心地踏上社会。2018年3月于山东师大千佛山校区7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