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387712
大小:1.51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08-30
《光纤通信原理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 前言1.实验总体目标光纤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主要是为从事光纤通信专业的教学提供先进的实验手段,该设备中的系统功能电路组成、通信过程与实际设备近可能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增设特殊的测试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光端机(电终端和光终端)组成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常用技术指标测量方法,促进对光纤通信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⒊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以及光纤通信原理⒋实验
2、课时分配实验项目学时实验一无源光器件特性测量4实验二PDH终端呼叫处理通信系统综合实验2实验三光纤通信链路连接和在线光信号监测实验2⒌实验环境在通信实验室完成实验,需要有光纤通信实验平台、光纤无源实验平台、电源、信号发生器以及示波器等基本仪器设备。⒍实验总体要求实验前应该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和内容,掌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⒎本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在实验之前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该文件中
3、所涉及到的电路和相关知识。第40页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 目录绪论实验系统概述1实验一无源光器件特性测量9实验二PDH终端呼叫处理通信系统综合实验29实验三光纤通信链路连接和在线光信号监测实验36附一:跳线器默认状态图附二:测试孔位置图第40页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 绪论实验系统概述1.1概述“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由光无源器件实验平台、模拟图像传输系统、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光终端机、电终端机以及误码
4、测试模块、OTDR功能等几大部分组成。“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所涉及的技术在光无源器件实验平台有波分复用、扰模器、回波损耗、插入损耗等技术;模拟图像传输系统与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有模拟图像传输和计算机数据传输与接口等技术;在光终端机部分有:HDB3编译码、同步数据接口、数据扰码与解扰码、CMI编译码、5B6B编译码、误码检测、光终端定时和单芯双向光路传输、波分复用、OTDR/OCDMA等技术;在电终端机部分有:2/4线用户接口、DTMF检测、PCM编码、数字复接解复接(E1传输技术)和电终端定
5、时技术等。该实验系统将当今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新器件融入光纤通信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光路功能强大:本实验箱以光收发模块和光无源器件为重点,开设了光路测量方面的几十种相关实验。如:激光发送器的PI特性、光链路连接、光接收器的眼图观测等等2、多功能:本实验箱集成了光纤线路设备(光无源器件)、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模拟图像光纤传输系统、计算机数据光纤传输系统、误码在线测试、OTDR/OCDMA以及二次开发等多种技术。给学生揭示了当今光纤通信的最先进技术,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性价比的通信专业实验设备。
6、3、基础性:实验内容与当今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和教学大纲结合紧密,具有完善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中各实验项目内容详细,电路详实,实验步骤、操作过程清楚明了,所传授的知识点与《光纤通信技术原理》教材配套。4、系统性第40页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 :系统概念突出、完整、清晰是该设备的一个突出优点。该实验系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光纤通信技术。电路功能是按各个电路测试模块进行划分,通过对这些模块的测试,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种电路模块的功能和性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同时,每个
7、电路测试模块可接入多个不同系统中进行综合实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光纤通信系统测试平台。并且,该实验设备所展示的系统工作过程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光纤通信的信息流程与基本原理。1、实用性:使用两台“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通过一根光纤就可以构成一个双向的、远距离的(>50Km)临时应急通信系统,可传输PCM电话、同步数据(速率:2.048Mbps),计算机数据、模拟图像等业务。2、开放性:实验设计资料的完整性(准确、实用)、实验的可测性和正确性、设备使用的安全性是衡量开放型实验室设备的一个必备的基
8、本条件。“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完备的实验资料(实验指导书与实验电原理图),同时配备了可靠的电路板保护膜,为建立开放型的一流实验室提供了必备的基本条件。1.2实验系统组成一、实验系统模块布局“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由光无源器件实验平台、模拟图像传输系统、计算机数字传输系统、PDH电终端机、光终端机以及误码在线测试模块、OTDR/OCDMA等几大部分组成。为便于学习和实验,在“光纤通信多功能综合实验系统”中,各项实验内容均以模块进行划分,在PCB板上均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