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芜湖市为例摘 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土地资源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在总结芜湖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和当前人口食物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现实生产能力,最后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粮食单产与质量及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为芜湖市建立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关键词:芜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灰色系统模型;粮食单产1 芜湖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1 土地资源现状芜湖市总面积3317km2(统计数336255.42hm2)。其
2、中,平原1509.3km2,占总土地面积45.5%;岗台地1329.7km2,占土地总面积40.1%;水面478km2,占土地总面积14.4%。土地利用现状以1996年为例(表1),耕地与园地两者合计占土地总面积46.18%;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用地合计占土地总面积49.34%;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4.48%。在耕地中灌溉水田以49.34%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旱地与菜地,分别为11.84%、2.31%;最少是望天田与水浇地,分别占0.03%、0.01%。1)土地利用率高,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芜湖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已利用土地为321205.53h
3、m2,利用率高达95.52%;但人均耕地仅0.043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当安徽省平均水平62.2%。2)中低产田比例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利用重产出,轻投入;重利用,轻施肥;重化肥,轻农家肥与绿肥,使土壤板结,耕性破坏,耕作层变浅,减弱土壤保蓄能力。中低产田在南陵县达76.12%,芜湖县达70%。而全市未利用土地仅占总土地面积4.48%,其中暂不宜开发的土地如沙地、裸土地、石砾达8664.8hm2,占未利用土地的57.57%,南陵县多达88%。而比较易于利用的荒草地在全区则不足1000hm2。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
4、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3)水土流失与污染严重。据不完全测算,岗坡地每年流失5mm表土,每公顷流失肥力约30~45t,仅芜湖县就有6670hm2山坡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沦为荒地;南陵县境内障河狮子山处仅6年河床升高1m多,丘陵山区水库泥沙淤塞更为严重。工业及乡镇企业“三
5、废”、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水体污染,灌溉污水使土壤变劣,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市郊区已有594.6hm2水田与1008.87hm2耕地被污染。1.3 土地现实生产能力199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74.45万t,蔬菜45.1万t,水果6808t,水产品7.21万t,羊牛猪肉5.72万t(其中猪肉为3.84万t)。按照全市人均消费水平,水果、肉类每年都需从外地购入,蔬菜与粮食自给也难以保证。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频繁活动区和东亚季风控制区,气候变异性大,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易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2 人口食物消费水平耕地的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生产和消费水平下进行估算的,居民
6、消费水平状况直接影响着土地承载人口容量的大小,消费结构反映区域土地资源类型、产品结构以及区域人口营养水平及其合理程度。芜湖市居民年平均消费状况:粮食(口粮)80.83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4.68kg;蔬菜95.51kg,不及全国人均水平118.51kg;猪牛肉20.69kg,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36kg;食用植物油消费量8.7kg,高于全国7.13kg的平均水平;水产品10.93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参照已有研究[4~7],猪肉、牛羊肉、家禽、蛋类以及水产品与所需粮食转化率为1:4.5、1:2.5、1:3.0、1:1.5,按照此转化率折合并加上消费原粮,参考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用
7、粮消费比,可求得芜湖市年人均消费粮食为398.601kg。按此标准,就粮食总产量达历史最高峰(76.38万t)的1997年而言,仅生活消费粮食就短缺8.9万t;1998年芜湖市需粮食85.739万t,而1998年总产量仅74.4487万t,消费粮食短缺11.29万t,这还不包括事业用粮、工业用粮以及种子粮。近10年,芜湖市居民食品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人口营养水平及其合理程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