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解读 (修改)

孔子拜师解读 (修改)

ID:17252927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9

孔子拜师解读 (修改)_第1页
孔子拜师解读 (修改)_第2页
孔子拜师解读 (修改)_第3页
孔子拜师解读 (修改)_第4页
资源描述:

《孔子拜师解读 (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册《孔子拜师》解读一、解读孔子及老子(图示)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山东曲阜降生。有人说,他是教育界的鼻祖,有人提议,把他的生辰作为新的教师节。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就是孔子。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2、。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他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寻访到了——他。他,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所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他朴素的辩证法;“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表明他无为而治的主张;“上善若水”诠释了泽被万物不争名利的水性品格。鲁迅先生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他和他,一个身在鲁国,山东曲阜,一个身在天子脚下,河南洛阳;一

3、个求知若渴,一个声名远播,于是,就有了这一出千古流芳的《孔子拜师》。二、解读作品其实,当年的老子,跟任继愈老先生是一样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读过很多书,读很多经典,特别有学问。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总算到了洛阳城门口,老子站在城门口,迎候孔子。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

4、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大家看,老子说了一个词——“迎候”,很有些味道。说“迎候”,不说“等候”,也不说“恭候”。这也就是老子,说话的度、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信,你用“等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等候。”什么感觉?没感觉。“等候”,中性的,不冷不热,没有温度。是不是?你再用“恭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恭候。”什么感觉?矫情!太过了!这不是老子说的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味道不一样,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什么?一种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教而教,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

5、而无不为”。很多人读老子都断章取义,只强调“无为”,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吗?老子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他没避世,没放弃,没消极等待。不教而教,就是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说话,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不告诉你,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育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人格魅力。老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在这里迎候”,不教而教。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孔子的老师?就从这时开始。“迎候”值得嚼一嚼,否则,老子要生气的。我们再来看孔子的回应: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见面的时候,孔子自称孔丘,这是合乎礼制的。因为,孔子要拜老子为师,老子

6、自然就是他的师长,在师长面前必须谦称自己的“名”,而非“字”。一称“字”,跟老子的关系就扯平了,这对儒家祖宗孔子来说,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再看老子,他说:“你就是仲尼啊。”显然,老子把孔子当朋友,他没有以老师自居。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短文正是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里和动作的描写,生动讲述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我们还看到两个人物——孔子孜孜不倦求学、谦恭不傲拜师,老子洒脱平和悦纳、诲人不倦授徒。两个丰满的先

7、哲形象,就如此这般生动浮现面前。三、解读教学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那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为打开这座宝库提供了一扇门。作为本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孔子拜师》介绍了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的故事,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怎样学好这篇文章呢?或许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品读,二是拓展。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