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230052
大小:100.7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9
《gbt 4510-1984 石油沥青脆点测定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885.521.8:531.55石油沥青脆点测定法GB/T4510一84Testmethodfor,breakingpointofpetroleumbitumens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固态或半固态石油沥青的脆点,当涂在金属片上的沥青薄膜在特定的条件下,因被冷却和弯曲而出现裂纹时的温度,即为脆点。1方法概要涂有试样的薄钢片在规定条件和连续递w勺温度下被弯曲,直至沥青冻层出现裂纹为止。2仪器与材料2:仪器2.1.1弯曲器(见图1)由两个同心圆管6组成,它们由硬质玻璃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在
2、每一圆管的下端紧紧的装上夹钳7,位于两夹钳之间的内管部分,留出一狭缝,以便温度计的水银王拓鸯出。温度计是固定在内管内,同心圆两管上端装置一个带有摇把1的机械升稗器。转动摇把1,可以使内管相对于外管上下移动,从而改变两夹钳之间的距离,夹钳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9.910.1毫米。摇把转动10--12圈能使两夹钳之间的距离缩短3.5士0.2毫米。2.1.2薄片具有弹性的钢片,重复弯曲不变形,长41土。.05毫米,宽20士0.2毫米,厚。.15士0.02毫米,不用的时候薄片必须展平。2.1.8冷却装置(见图1)。包括
3、一个大试管4(内径35毫米,长210毫米),该试管借橡皮塞3偏轴地被固定在第二个较大的试管5内(内径55毫米,长200毫米),橡皮塞3上带有一个小漏斗9,试管4和圆柱玻璃筒8内盛有少量的抓化钙或其他脱水剂,弯曲器借橡皮塞2支撑在试管4内。5和8可以用一个合适尺寸的未镀银真空瓶代替。2.1.4温度计:一38一30'C,符合GB/T514《石油产品试验用液体温度计技术条件)),2.1.5加热器由热源、加热板及台架组成。把长160毫米,宽80毫米,厚3毫米的平的金属加热板,放在备有水平螺丝的台架上,加热板的下面备
4、有热源。2.1.‘瓷皿或金属皿。2.1.7筛:筛孔为。.3一0.5毫米的金属网。2.2材料2.2.1干冰或其他冷却剂。2.2.2J二业乙醇或丙酬。国家标准局1984-06一17发布1984一09一01实施GB/T4510一84了‘1
5、
6、19..目..卜一,~些!gl图1图21一摇把,2,3一橡皮塞,4,5一试管,内管:内径7.5毫米,外径11.5毫米6一玻璃'ri;7一夹钳,8一圆柱玻璃筒.长190一195毫米。9一漏I外管:内径12.5毫米,外径16.5毫米长170一175毫米3试验步骤3.1当试样内含水
7、时,在不超过130`C温度下加热并不断搅拌直到除去水分,然后用筛过滤。当认为试样没有必要加热脱水、过滤时,允许直接按本方法3.2进行。3.2在‘块清洁的薄片上,称取试样。.410.01克。将薄片放在金属加热板上慢慢加热,加热板温度不得高于试样软化点以上80'C,当沥青刚刚流动时,用镊r夹住薄片前后左右摆动,使沥青均匀GB/T4510一84地布满在薄片表面上,形成光滑的薄膜气当试样中有气泡时,在避免局部过热的同时用长5一10毫米,直径5毫米的小火轻轻地加热其表面,使气泡排出,表面平滑均匀。试样在加热板上,从开
8、始加热起必须在5一10分钟内完成。注:对于高软化点的试样,也可以用干净的细针尖展开,还可以用玻璃纸等薄片隔开、按压经过适当加热的试样。3.3涂有试样的钢片,立即从热金属板上小L,地移到另一块冷金属板上。试验前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至4小时,保护薄片试样上不得粘染灰尘。3.4在试管5中注人L业乙醇或丙酮,注人的量约为试管空间的一半。慢慢弯曲薄片把它放在弯曲器两夹钳之间,并将弯曲器装在管4中。3.5通过漏斗将干冰加到乙醇或丙酮中,控制加人的速度,使温度每分钟下降1℃。当温度达预计脆点以上至少10℃时,开始以每秒钟
9、1转的速度转动摇把直至夹钳距离缩短3.5士0.2毫米为止。同时观察薄片上试样有否裂缝,然后以相同的速度转回。如此操作每分侧吏薄片弯曲一次。3.6当薄片弯曲时出现一个或多个裂缝时的温度作为试样的脆点。4计算试样进行三次重复测定,三次测定结果中大值和小值的差数应在3℃以内,计算三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取整数作为试样的脆点。5精密度与‘1重复性同一操作者两次试验结果之差不超过2℃。5.2再现性暂不规定。6报告取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本次试验的结果。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华东石油学院技术
10、归口。本标准由齐鲁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炼油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新天、黄杰、白文茹等。木标准参照IP80/53。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石油工业部部标准SY2811-82《绝缘胶检验法》冻裂点部分作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