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147777
大小:1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8
《关于客房排风的热回收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客房排风的热回收系统 1热回收系统节能的重要性 在中高档标准客房中,新风量取值应在30-50m3/之间,其新风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1/4-1/3。一般来说,当新风量与排风量之比小于1:时,才能满足"客房内卫生间应保持负压"的规范要求,但这要消耗空调能量的30%以上。 客房卫生间的排风比较集中,聚集的废气一相对较大,其排风量在一定长的时产是内较稳定,它潜藏着大量的冷热能,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 长沙市某座大厦,曾设计过客房排风的热回收系统。 大厦在24-37层中,有448套客房,均按二类宾馆双从标准间设置。每套房间取80m3/h的新风量,其总量为/h。从而,确定客房
2、区的新风量与排风量之比为1:。这部分建筑还有办公、会议等辅助间及内封闭式走廊,均需送新风,计算出总新风量约为5X104m3/h。 根据系统的排风量与新风量之比为。参考产品样本,选择转轮组密度12孔、cm2、厚度200mm、最大转速10r/min的转轮式全热交换器,以额定风量5X104m3/h,转轮直径3800mm等参数,查设备特性曲线得出:热湿交换率=072。 经计算得出,全热回收量约为32X104kcal/h。 2热回收装置 热回收装置概况 针对客房排气热回收性质而言,中间热媒式换热器,具有新风与排风会产生交叉污染和布置方便灵活的优点。但需配备循环不泵来输送中间
3、热媒,传递冷热量,消耗动力,并有水系统处理等问题。另外,其温差损失大,热效率仅有40-50%,且不且回收潜热,板式换热器,虽然没有传动设备,但也只能回收显热;管式换热器,需要借助另一种介质的相变进行热传递,亦不能回收潜热,空气----空气热回收泵,其节能效率高,可回收大量潜热。然而,需配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一系列设施,其本身的能耗,设备投资及维修管理工作量均大于其它。 转轮式换热器 在换热器旋转体的两侧设有他隔板,使新风与排风反向逆流。转轮芯片多为用铝合金箔制造,其表面覆盖着吸湿性涂层,形成热、湿交换的载体,它以8-10r/min的速度缓慢旋转,先把排风中的冷热量收
4、集在蓄热体里,然后传递给新风,空气以/s的流速通过蓄热体,靠新风与排风的温差和蒸汽分压差来进行热湿交换。所以,既能回收显热,又能回收潜热。 蓄热体是由平直形的波纹形相间的两种箔片构成,其相互平行轴向通道,使内部气流形成不偏斜的层流,避免了随气流带进粉尘微粒堵塞通道的现象。光滑的转轮表面及交替改变气流方向的层流,确保了蓄热体本身良好的自净作用。 但是,它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弱点,也是在设计系统配置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由于送风与排风之间的压差存在,无法完全避免气体的交叉污染,有少量气体互相渗漏。 因受转芯体密集结构及旋转变化通道的影响,气流压降较大,一般为125Pa左
5、右。 为了保证蓄热体高效率的性能,充分发挥热湿交换的回收作用,限制了转轮迎风面的流速不能过大。使整体装置占用建筑空间过大。 转轮式换热器将送风和排风的接管位置固定限定,使系统布置的灵活性很差。 3热回收系统配置的合理性 热回收系统的配置的要点 客房卫生间在热浴时,有气流上浮现象。一旦停电,竖井应能保证热气自排通畅,避免顶部窝集废气漫延其它房间,造成二次污染,新风处理机和热回收器一定要设在客房顶部的设备层内,并要考虑排气系统顶部的总水平干管应有静压箱作用。 对于大负荷的热回收系统,当风量大于15000m3/h时,应组成两个以上的小系统为宜,并有利于各系统支管风量的
6、均匀分布和风压的平衡调节。 为了发挥自净扇形器的作用,必须使送,排风两侧间压差为200Pa。所以,当系统为送风压入、排风吸出布置时,就能保证送风侧压力大于排风侧压力,而不存在排气漏入新风中去的问题。 大厦热回收系统配置的剖析 在大厦内,23和40两层为设备层,客房上部两层做银行总办,使客房与顶部设备层隔开。只能将新风机组和转轮式换热器放在客房底部设备层内,形成倒置的排气系统。其隐患:一是,一旦停电,排气聚集竖井顶部,无法排出,倒流至其它客房内;二是,建筑立面中部相当于一面屏风,当伸至外墙的排气口迎风时,臭气可能殃及到其它层的客房内。 在设备层里,水、电、风各专业系统
7、管道错综复杂,无法安置两套新风处理及热回收设备。使50000m3/h风量的转轮式换热器、4000X400mm的空间尺寸,硬挤在层高的梁柱间跨内,造成换热器上部气流不畅,导致转芯断面风量分配不均,新风、排风间热湿交换不充分,直接影响热回收效率。 由于各机组占地大,形状受约束,难以相互调配,没能做到送风压入、排风吸出的组合方式。系统运行时,很难保证转轮体两侧送风大于排风的压差,有可能造成排风向新风泄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