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137943
大小:2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8
《浙环发[2008]55号-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的实施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浙江省环境保护局文件浙环发[2008]55号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市、区)环保局,省局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强化社会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环发[2006]28号)、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8]59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要求,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
2、价活动应本着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进行。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下简称“环评文件”)过程中,以及环保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过程中,应当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依法进行公众参与(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公众参与工作要杜绝弄虚作假等现象,环评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结果的真实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由项目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共同承担。 二、明确需要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范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范围应当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范围相一致,即与环评确定的评价范围相一致,并且涵盖项目的敏感对象和保护目标。下列建设
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进行公众参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自批准之日起超过5年方决定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对于其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认为有必要,也可以要求建设单位组织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具体要求,由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确定。 三、做好公众调查和公告公示。公众调查和公告公示是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两种主要形式。公众调查可以采取发放公众调查
4、表、咨询专家意见以及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以发放公众调查表方式为主,其余方式为辅。公告公示方式包括: (一)在建设项目所在地的主要媒体(电视或报纸)上进行公告公示; (二)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建设项目敏感对象和保护目标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告栏上张贴布告进行公告公示,公告应标识显明; (三)通过公开、免费发放包含有关公告、公示内容信息的印刷品进行公告公示;(四)在政府门户网站、环保部门门户网站等进行公告公示。公告公示方式以第一种或第二种方式为主,其余方式为辅。如果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跨行政区域,则应在覆盖受影响地区的主要媒体上进行公告公示。公告公示期
5、间,公告公示单位应当准备环评文件供公众阅览。 四、进一步明确公众调查对象和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调查的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公众调查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项目环评确定的评价范围内的敏感对象和保护目标必须全部列入调查对象,并按比例随机确定具体被调查者。forthequalityofreviewsandreview.Article26threview(a)theCCRAcompliance,whethercopiesofchecks;(B)whetherdoubleinvestigation;(C)submissionofprogramcompliance,investigat
6、ionorexaminationofwhetherviewsareclear;(D)theborrower,guarantorloans团体调查对象,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管理机构、社会团体、科研教育单位以及调查范围内的村(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企业单位等,原则上调查数量应不少于20家;个人调查对象,包括调查范围内的居(村)民,原则上调查数量应不少于50人。评价范围内调查对象少于20家或50人的,应当全部列为调查对象。如果调查表格没有全部回收,则必须对没有回收的表格做详细阐述和分析。 五、科学设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调查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调查时应向被调查者详细介绍建设项目的
7、基本情况、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特别是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等内容。调查表内容设计应当简单、通俗、明确、易懂,避免设计可能对公众产生明显诱导的问题。调查表问答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众对当地环境质量的认可程度; (二)公众认为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三)公众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 (四)公众对建设单位环境信誉的满意程度; (五)公众对本项目最担心的环境问题; (六)公众认为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周边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 (七)公众对项目建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