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122143
大小:12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27
《中轧厂文化诊断报告(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轧厂文化诊断报告(讨论第3稿)摘要:通过对中轧厂发展历程的研究,深入剖析和诊断所形成的文化,结合现代企业竞争力形成要素,在汲取中轧原有优秀文化精髓的同时重点提出了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及建成文化中轧、幸福中轧的具体措施。关键词:文化诊断;软实力;核心竞争力;途径;措施一、前言中轧厂近期通过调查、讨论、分析和诊断文化建设状况,目的在于找出中轧厂成功的基因、关键要素,解析核心价值,解决中轧核心价值观问题,以便凝心聚力创建柳钢圆钢品牌和中轧厂“圆钢优,党旗红”党建品牌,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服务于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积极应对“钢铁危机”,全员致力于开拓汽车用圆钢市场,做强、做优柳钢
2、圆钢产业。二、中轧厂发展的历程中轧厂积极适应市场、艰苦创业、求变创新和永争先进的精神风貌是中轧厂43年来不断求得发展的根本经验。中轧厂老生产线第一期工程建成于1969年3月,设备有以煤为燃料的简易加热炉1座,400毫米轧机一、二机架,60吨热剪机和500毫米矫直机。3月8日设备投入生产,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当年最高班产30吨左右,全年共生产60毫米钢坯1.05万吨。1970年,产量略有提高,年产60毫米钢坯2.76万吨,50×50×5毫米角钢181吨。两年中只生产钢坯(材)3.83万吨,平均机时产量7.5吨,吨钢煤耗高达250.75kg。19
3、71年2月中轧厂第二期工程竣工,以重油为燃料的1号加热炉取代了燃煤加热炉,建成550毫米轧机和400毫米轧机三机架,直径1500(1000)毫米热锯和100吨热剪机等设备也同时投入生产。产品品种由原来的以开60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
4、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11毫米钢坯为主,向生产多种钢坯和钢材拓展。中轧厂建厂初期,虽然设备简陋和简易生产,但体现了中轧厂员工不畏艰难、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在1980年以后,中轧进行挖潜、改造和配套工作。1983年10月,投资20万元对1号加热炉进行全面技术改造,采用硅酸铝纤维和高温节能新涂料进行保温,使加热能效由原来的32.8%提高到50%,从1978年的等外炉晋升为1984年的一等炉。1986年4月,投资60万元对2号加热炉进行改造。1989年,投资105万元将400Ⅲ机架改为短应力线轧机,同时完成对550轧
5、机后座、YOC-120减速机、鼓风机房、2号汽化楼、炉后辊道装钢、炉后电子秤安装、1832平方米原料跨屋面大修的改造项目。1980-1989年,中轧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除1981年、1988年、1989年由于缺电缺坯严重,以及市场中型材需求量急剧下降等外部原因造成年平均停产165天外,其余年份钢材产量都平均在7万吨以上。尤其是1986年,中轧厂在落实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狠抓名优产品的生产,挖潜力,抓效益,提高钢材合格率和成材率,降低成本,同时实行负偏差轧制,定尺包装和理论计重,增加了盈利。这一年年产钢材(坯)10.20万吨,其中优质钢材3.34万吨,定尺钢材6.11万吨
6、,负偏差增重钢材2414吨,创利润666.27万元。从中可以体现出中轧员工开拓进取、加强管理、与时俱进,努力改变落后状况的精神风貌。1990年以后,中轧厂在抓生产的同时,加强了轧钢工艺方面的革新改造,使成材率有了较大提高。1991年,在全国22家中型企业中,成材率指标居全国同行第一位,在从坯到材成材率指标居全国同行第三位,合格率达99.08%,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并一次性通过国家建筑用材质量监测中心和自治区质量监测中心强制性抽查。1992年,中轧年产钢材12.01万吨,首次突破设计能力。1993年,为解柳州市汽车工业建设燃眉之急,中轧厂积极开发和轧制汽车用轮辋钢,并获得
7、了成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轧厂是具有不甘落后、永争先进和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1995年,为节能降耗,提高成材率,中轧厂投资2280万元的“一火成材”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