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096764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27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冯文全[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校德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了一些新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从德育社会学和经济伦理学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审视之,德育与社会和谐共生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可能性、静态性和动态性,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价值取向,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制度保障与经济伦理根源。为了实现德育与社会的谐共生,必须进行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全面
2、创新。[关键词]德育;和谐社会;和谐共生;德育创新[作者简介]冯文全,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南充63700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一次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并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再一次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与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其中,《决定》在谈到我国到20
3、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主要任务时,就教育与德育方面的目标与任务作了如下规划——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给我国的学校教育与德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我国二十多年来实行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与制度支持。但与此不太相称的是,学校德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尽管全社会都关注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但并未使之走出困境。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没有实现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以及市场经济道德与社会主义道
4、德的整合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二者并不存在尖锐对立的矛盾,它们有着一致性、协调性与兼容性。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时代高度,解读和谐社会之道德意蕴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是德育研究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一个新问题。本文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找到它们共生的客观基础与内在动力。历史毕竟不是靠道德教化发展的,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必然性决定的。如果经济本身没有那样的要求,德育就很难发挥其作用。一、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蕴解读(一)和谐社会之思想溯源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就有的一种大同社会理想。两千多年前,在我国古代文化与哲学思想中,就有许多
5、和谐伦理与和谐社会的主张。如中国的老子、孔子等都提出过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认为“天道”是追求和谐的,“人道”不应该有违“天道”,老子在比较了天道与人道的巨大反差时分析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惟有道者。”①并给人们勾勒出了一幅“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YibinCityCitytracktrafficplanningisYibincityregionalrangewithintracktrafficsystemofonceintegration,andcitytracktraf
6、ficalsoisYibinCityCityintegratedtracktrafficsystemintheofpart,foraccurategraspcitytracktrafficresearchofobject-9-的和谐社会的图景。在老子看来,理想的和谐社会应是损有馀以奉天下,这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均衡和人类平等的道德主张,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和谐社会的渴望与向往。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则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③孔子站在道德哲学的高度,主张人类伦理的最高追求便是做事恰到好处,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并认为先王治国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被称
7、为亚圣的儒学大师孟子更是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的和谐伦理与和谐社会的诉求。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和谐、统一而平衡的整体;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序,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审势度时,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工作布署,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目标与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对重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