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090561
大小:16.1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7
《分析绿色建筑电气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分析绿色建筑电气设计 摘要:绿色建筑是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充分利用资源的最大化及最小化的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个理论包括了绿色建筑的几个重要要素,其中每个方面都和建筑电气设计密切相关。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综合应用了建筑电气的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实施及电工、电子、信息技术与控制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本文就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并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绿色建筑;电气设计;光伏发电 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要考虑方案的合理性、供电线路的能耗和系统设
2、备。根据负荷容量、用电设备特点、供电距离及分布等因素,合理设计供电电压和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应尽量简单可靠,操作方便。在供配电系统中的某些用电设备都具有电感性,会产生阶层的无功电流,加大线路功率的损耗。 在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功率因数高的用电设备;电感性用电设备可选用有补偿电容器的用电设备,既能提高功率因数,又能减少整个电路的无功电流。变压器的有功损耗计算公式:ΔΡ=Ρo+β2Ρk。Ρo是由漏磁损耗及铁芯涡流损耗组成,其值与铁芯材料及制造工艺有关,最好选择节能型变压器。Ρk是与变压器绕组的电阻及绕组电流的大小,与
3、负荷率平方有关。一般应选用阻值较小的绕组。 2照明节能措施 某大楼所有变配电系统设备采用节能、高效型设备,实现变配电系统的经济运行;合理选择电缆截面,降低电缆损耗;在低压配电系统设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补偿后功率因数大于,减少无功损耗;所有照明灯具、光源、电气附件等均选用高效、节能型,提高照明效率。 一般场所选择高效、节能、寿命长的LED直管荧光灯或节能型光源;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时钟定时控制、管理室/配电室现场手动控制、回路隔灯控制、中控室软件集中控制等方式,对大堂、电梯前室、走道等部分大空间办公区域、
4、大会议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进行自动控制,以达到节能、延长灯具寿命、美化照明环境和方便管理维护的作用。 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 某大楼地下车库公共区域采用屋顶太阳能高效非逆变技术进行太阳能光伏-LED照明。根据项目的特色,设计了3套车库系统,屋顶太阳能光伏安装总功率为2880Wp。 项目采用PV-LED太阳能公共照明技术,其中太阳能直流电力直接使用LED常亮灯的新型光源和LED灯感应控制,为项目的地下车库公共区域照明提供了新能源的电力,可实现超高的节电率,同时也可以节省公共照明的维护费用;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5、是新能源的主流,是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节能方向。采用LED照明灯具,也是现代照明的必然趋势。太阳能光伏与LED灯相结合,这种非常低碳照明方式,更将是现代建筑照明的发展方向。在理念上体现企业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如图1所示。 4地下空间采光优化 在设计时结合室外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某大楼采用了两个采光通风井,通往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采光效果良好,并能同时够实现通风换气的功能。在其他部位采用了光导管的形式试下地下自然采光,共采用六个光导管,光导管的位置和间距均经合理性论证,能够有效改善地下采光功能采光
6、通风井和光导管位置。 5智能外遮阳技术 在外窗遮阳对建筑能耗影响的模拟中发现,当外窗综合遮阳系数降低时,该建筑的制冷能耗大幅度降低了,从而降低空调负荷,节省空调的运行费用。 同时,可调节外遮阳能根据室外气象状况和室内人员需求进行灵活调节,可有效的遮挡太阳光引起的眩光等现象,对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避免过强的日光对办公人员视觉和精神上的影响。既起到采光、隔热节能,又营造了“活动的立面”效果。如某大楼西向、南向采用可感应太阳光方向自动旋转的智能百叶,应用面积约为1130m2,具体位置见图3。 6分项
7、计量和收费 建筑物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其他动力用能系统应分项计量,目的在于通过分项计量,反映各环节的能耗情况,为运营管理节能控制提供分析依据。同时,其数据是作为收费的依据。 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水泵、风机输配系统等设备用能确保分项耗电情况计量实现。 7结语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建筑量的发展迅速,建筑能源消耗急剧上升。我们更加要秉承: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减少污染这个宗旨,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尤其是在实施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绿色建筑规范应与:健康、节能、环保、绿色而贯彻
8、落实,这也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查尔斯・G・伍德.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实例[M].中国电力出版社,XX,9. [2]邹汉谦.谈供配电系统节电技术措施[J].深圳土木与建筑,XX,1. [3]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等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XX,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