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071862
大小:19.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7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郑州市救助管理站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1949年6月,站址历经8次搬迁,1997年元月从火车站一马路搬至长江西路98号,现占地50亩。站名14次易名,2003年8月1日由郑州市收容遣送站更名为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是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全供副县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科、社会工作科、财务科、保卫科、总务科、卫生所、安置科、技能培训科、救助管理一科、救助管理二科、救助保护流浪少儿科12个科室。编制92人。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锐意改革,大胆创新
2、,勇于尝试,扎实工作,在实践中探索救助工作社会化之路,率先在郑州市区建立的四级联动社会救助网络运行体系和创造性地开展的全国民政系统“七项工作第一”,在全国起到了先行探索示范作用。我站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出的独具特色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郑州模式”,被民政部评价为“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事业竖起了一面旗帜。2005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分别对“郑州模式”作了重要批示。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儿童权利公约》审议会上,中国驻日内瓦大使、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将
3、“郑州模式”的做法提交所有成员国代表,受到赞誉,各国代表普遍认为:中国的人权就体现在郑州。自2001年以来,我站先后荣获郑州市花园式单位、郑州市卫生先进单位、郑州市治安模范单位、郑州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河南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民政系统文明服务窗口示范单位、河南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河南省民政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民政基层单位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自2001至2007年上半年该站共救济救助各类受助人员15万余人;救治危重病人、精神
4、病人、传染病人5000余人;救助越南、老挝、缅甸、台湾、香港籍人员20人。2003年8月施行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我站先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8万人次,救治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3315人,救助越南、老挝、缅甸、台湾、香港籍人员22人,并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郑州模式”。先后荣获郑州市花园式单位、郑州市卫生先进单位、郑州市治安模范单位、郑州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河南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民政系统文明服务ofwork,relationships,needandpossibi
5、lity,putqualityfirst."Improvestructure",referspartycarefully".IsamustadheretotheindividualabsorptionTheprincipleofthedevelopmentofamatureone,andstrictlyperformintheadmissionprocedure,topreventthePartymember窗口示范单位、河南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河南省民政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6、先进集体、全国民政基层单位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 2005年8月,民政部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救助管理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现场会,推广郑州经验。民政部李立国副部长指出,“郑州模式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2005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分别对“郑州模式”作了重要批示。2005年9月25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儿童权利公约》审议会上,中国驻日内瓦大使、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将“郑州模式”的创新
7、做法提交所有成员国代表,受到赞誉,各国代表普遍认为:中国的人权就体现在郑州。2006年4月18日“郑州模式”圆满通过国家民政部专家委员会软科学成果评审,获民政部科技成果奖,专家认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郑州模式”是国内首创和领先,并具有国际意义的研究成果。2007年7月15日“郑州模式”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儿童权利协会等国际组织评估,从此,“郑州模式”走向世界。2007年9月6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视察我站时指出:早就听说郑州模式,今天看了郑州救助站,我觉得郑州救助站的基础设施在全国不是一流的,但管理是全
8、国一流的,理念是全国一流的,如果全国一千多个救助站都能像郑州站这样,那么全国的救助管理工作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2008年3月9日,在第十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向数百名中外记者提供的《中国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情况》报告中指出:郑州市“积极探索‘类家庭’、‘家庭寄养’等家庭教育保护模式;设立来去自由的‘全天候街头儿童活动中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