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021468
大小:595.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26
《(吴发宏)古中医学儿科临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中医学儿科临床应用体会庄浪县中医院儿科吴发宏“明理”为学习中医的第一关!自去年学习古中医学以来,“以经典为师”、“以有道者为师”、“以患者为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典之内涵,临床每一个病人均以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思想之七大条论治,以不断地探索明了古中医学之理。将个人半年多来古中医学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几点体会做以汇报:•一、“凡病皆为本气自病”,“六气为一气的变现”,“但扶其正,听邪自去”。•1、脑炎后遗症——双下肢频繁抽搐•刘某,男,7月,庄浪县南湖镇
2、人。•初诊时间:2014年1月23日•主诉:双下肢频繁抽搐6天。•现病史:患儿于两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在庄浪县南湖镇卫生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以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5天,患儿发热、咳嗽消失。间隔1天患儿又出现发热、呕吐(非喷射性)、腹泻黄色水样便,以“急性胃肠炎”入住庄浪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3天患儿发热、呕吐消失,腹泻减轻,但患儿出现双下肢频繁抽搐,补充诊断“脑炎后遗症”,经治疗6天患儿腹泻治愈,双下肢频繁抽搐如前,主管医生建议患儿去省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患儿家属前来咨询中医有无好的治疗办法。患儿神
3、清,吃奶及大小便正常,双下肢频繁抽搐,双上肢正常,面色萎黄无光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达气关。•证属:中气、根气不足,土不载木。•治法:温益元气,厚土载木。•处方:小剂破格救心汤合真武汤加味。•方药:(中药配方颗粒)淡附片6克干姜6克炙甘草12克山茱萸12克红参12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磁石12克白芍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蝉蜕6克4剂,每日1剂。•复诊:2014年1月27日•患儿双下肢已无抽搐,活动自如,面色转润,吃奶及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隐于风关。询知患儿于第2付药吃完抽搐已消失。患儿
4、父母欲带孩子去新疆打工,要求再带几付药。继续给以益元气、扎阳根。•方药:(中药配方颗粒)淡附片6克干姜6克炙甘草12克山茱萸12克红参12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磁石12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乌梅6克10付,每日1剂。1月后电话告知患儿药服完后精神胜于以前。•2、癫痫•赵某,男,9岁,秦安县莲花镇人。•初诊时间:2014年3月7日。•主诉:频繁癫痫大发作1月。•现病史:患儿于3年前出现数次癫痫大发作,在兰大二院癫痫科给以抗癫痫药物治疗两年,患儿未再出现癫痫大发作,患儿家属又经半年逐渐减量停药,半年患儿未再发病。
5、于今年春季(1月前)患儿又出现频繁癫痫大发作,每天发作1—2次,口服苯巴比妥60mg/次,2次/日,疗效不佳,患儿家属不想再加用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遂来要求加用中药治疗。患儿较同龄儿童瘦小,面色黑黄无光泽,烦躁易怒,注意力差,纳差,大便干,两日一解,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3、夜间身痛3例•大暑节气以来,诊治3例成年女性患者,症状及治法相似,在此提出:3例患者均为在诊治小孩后提出为其诊治,自大暑节气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全身肌肉及关节疼痛,夜间尤甚。•分析如下:《伤寒杂病论》序中有“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大
6、暑人体阳气随天布暑气而向外布,在内只留守一之真气维持人体正常的圆运动,若平素三阴本气不足之人,此时在内之元气不足而全身经脉不荣则痛,治疗给以厚积薄发方温益元气,加用白术、砂仁、蒲公英治疗中阳不足所生之湿热.•处方如下:蒸附片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30克山茱萸30克红参15克白术15克砂仁10克蒲公英10克5剂,每日一剂。•用法:每剂加水2000ml,一直用文火煮2小时以上,煮取200ml,早晚饭后一小时温服。3例患者复诊时疼痛均消失。•二、“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互为其根”,“火生土,土伏火”,“治病当顾护中气、根气
7、、萌芽”。•1、消化不良•李某,男,7岁,庄浪县水洛镇人。•初诊时间:2014年3月11日。•现病史:患儿纳差、睡眠不安1周。患儿体瘦,汗多,大便干,舌暗,脉沉。患儿母述患儿每次消化不良来我处调理后可很快改善吃饭及睡眠,但两三天后随即出现咳嗽、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希望此次在调理消化的同时预防感冒。平时以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桂枝汤、平胃散等方加减化裁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但此例患儿每次经治疗消化好转而又出现感冒症状,为何?仔细推敲:根据古中医学理论“凡病皆为本气自病”、“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互为其根”、“火生土
8、,土伏火”、“卫出下焦”、“手足太阴一气贯通”,患儿平素喜食生冷、零食,三阴本气不足,治疗时再以行气散滞,使本已不足的中气更加虚损,“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故而出现如上症状。典型的一例“以患者为师”的病例!•证属:釜底、釜中火弱,相火离位。•治法:益元阳,健中气,敛相火。•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方药:•蒸附片15克白术60克干姜15克生晒参30克炙甘草30克山茱萸30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