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999622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6
《日本企业为何难以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企业为何难以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日企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心态恰如动物园中的动物进入了丛林社会,哪怕本为虎狼雄狮,也变得畏首畏尾,处处以守为主,对中国市场、企业都存在过度的恐惧心,且做法过度保守、不肯放权。这样的心态和做法,恐怕不失败都难。 受日本最大的民间智库---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邀请,笔者月前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创办人、主任张小劲教授一起在东京面向日本企业界做了一场演讲。张教授主要讲宏观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笔者则是谈中日商务合作。 迄今,我在中国多家媒体平台上都开过专栏,内容多涉及日本,但较少写对批判日本
2、、反映日本社会负面的文章。在中日两国民间互信仍然匮乏的当下,这样的姿态不免会招致一些误解,比如有读者、网友会批评我“亲日”,甚至骂我是“汉奸”。 对于这样的指责,我只能哭笑不得。在日本学习、生活几年下来,当然了解日本也存在许多问题,有一些甚至称得上是顽疾。但之所以没有在专栏中过多地批评日本、反映日本糟糕的一面,理由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日本社会存在诸多弊端,但丝毫不影响一个基本事实,即日本在很多方面仍值得中国借鉴、仍是中国不得不重视的一面镜子。台湾有位艺人叫蔡康永,他说“鸡生蛋,但鸡也拉屎,最要紧的是多
3、吃鸡蛋,少理鸡屎,吸取营养。”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觉得,批评对方时最好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否则难免会沦为与背后说坏话无异,这并非真正的批评,因为真正的批评往往含有希望对方更正、转好的愿望,而说坏话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意义。遗憾的是,中日都存在一些人靠此为生。 中日是最佳的互补伙伴 通过采访、安排中日企业家互访等活动,我接触了许多中日企业家。中国企业家来日本之前,往往期待都普遍不太高,认为日本企业现在值得中国学习的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但考察完,印象一般会大为改观。 若加以粗略比较,会发现中日企业
4、家的思维模式、行事风格都存在很大差异。造成差异的根源无疑是环境,人归根结底是环境的产物,仅就现实生态而言,中日两国企业家可以说是生存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 日本如同是动物园,中国则像是丛林社会。动物园中的各群体能和谐共处,即使生为虎狼狮子者也会逐渐丧失原始的凶猛的一面,相应地便是整体活力、进取心渐失;丛林社会虽然更具活力,竞争(虽然是无规则或基于潜规则的)更为激烈,但也出处充满了弱肉强食的残酷。20currencydeposit,weprescribeapassonaregularbasis,qilucar
5、daccountonaregularbasis),certificatebondsandsavingsbonds(electronic);3.notdrawnonabanksavingscertificate,certificatebondsapplyformortgageloans,acceptingonlythelender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家往往野心勃勃,身上充满着一种狼性,哪怕是30几岁的企业家也往往立志要上市或做到多大规模,对“做大做强”、“上市”等目标怀有一种既美好又危险的冲动。他们对
6、日本的看法也多趋向极端,或谦虚或傲慢,并没有做到等量齐观的平视,这或许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对日本认知的缩影。中国企业家的图景其实恰如高增长期的日本,当时的日本企业家也多是创业一代,崇尚做大做强,但如今则多为职业经理人。 从国民性的角度,邱永汉在《中国人与日本人》一书中称日本人是“职人”,中国人则是“商人”。这样的差异,让中日企业家的思维不在同一个频道、波段内,沟通协调起来甚为困难,但也让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互补可能。 在一次中国企业家访日中,中国某巨头企业老总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谁投入精力去做技术研发谁是
7、傻瓜!”这样的心态,日本方面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企业家的真实心态。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更喜欢玩营销、资本运作、政府公关等,唯独对技术研发、工艺求精兴趣不大。 此前,中国企业家更多地是学习日式经营管理,比如所谓的松下、丰田模式等,但如今随着日企地位的相对衰落,对这块的需求在大幅减弱,但对日本技术的需求在升高。我运营了一个中日商务群“若水会”,共有约100位中日商务人士加入,当我问他们何为理想的中日商务合作模式时,几乎所有人都回答:“技术研发交给日本人去做,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交给中国人
8、做。” 邱永汉也曾提出,日本要想在21世纪继续维持优势,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特长---技术研发。我个人赞同这一看法,但问题在于,很多日本企业并不放心把市场开拓、销售交给中国人、中国企业去做,而是想自己做,更不放心将技术交给中国企业。 的确,造成日方对中国企业深度不信任的原因,与中方自身合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我一位朋友最近就刚出版了一本书叫《猛毒中国商务》,里面历数了中国企业在展开国际合作时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