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谚语大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谚语大全 我们在读古代的文史资料时,有意识的积累了大量的古歌谣谚,因为从这里面往往会发现最真实、最纯朴、最鲜亮的东西,一些民间的风俗世情往往会因此而保留下来。现在撷取一些与清明有关的,介绍如下。 1,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这个谚语出自清人王有光的《吴下谚语》卷二。它的意思是说,到了清明,春这个季节已经过了一半,夏天在逐渐的来到,棉被、裤需要拆洗了,让太阳晒掉里面一个冬天的阴气。春天是个很让人困顿的季节,很容易使人养成娇惰的性情,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晏安鸩毒”,不振作起来是成不了大器的,
2、到老也没什么出息。 2,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出自清人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到了清明的这一天,人人都会佩戴新折的柳条出门踏青、扫墓。妇女们会把这些柳条插在头发上,而男人们又总是把柳戴在衣襟上或用柳圈戴在头上,唐玄宗曾经说过这一天戴柳“可免虿毒”。这个谚语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不配戴的柳条的,因为不配戴,来生是要变成黄狗的,很戏谑的说明了事实。 3,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这条谚语与上一条意思相近,但有点儿雅了,像是经过了文人的改造,所以在一些着作中流传更广,出于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清明这一天,谁
3、要是不戴柳的话,小孩子也会变成老头了。如在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卷三,“三月,插杨柳”条目下,这条言语被增加了一个字,成了“清明不戴杨柳,红颜成皓首”。 4,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出自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李光庭这样解释,他说,清明前后半月,吴俗都有“标插坟墓”的习俗,用纸钱配挂在上面,称为“寓钱”。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铜的,为什么却称为金钱、铜钱呢,这主要是用来表达哀思者的孝心。挂在清明之前,说明孝思深厚是最可珍贵的,其钱虽不是真的金钱却胜似金钱;挂在清明之后,说明孝薄而不值得提倡,这钱不是金的而是铜的了。
4、明代的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里引用了有关清明的三点谚语: 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条在卷十一“农事,占候”条目下。徐光启说道,二月最怕夜雨,如果晚上是晴的,即使雨多,也没有什么妨碍,如果有十个夜晚以上下雨,乡下人都会叫苦连天了。初四下雨,叫做春水。初八前后,一定有风雨。因此他引用了这条谚语,意在说明天气的自然规律,天气是逐渐暖和起来了。这条谚语还出现在清人梁章钜的《农候杂占》、明人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里。 6,清明晒得杨柳枯,十只粪缸九只浮。 7,清明无雨少黄梅。 这条谚语,在梁章钜的《农候杂占》里给改动了一个
5、字,“少”换成了“旱”。是说如果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的时候下雨的话,那么“必多梅雨”,这是农民们熟悉的一个气象谚语。 8,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出自梁章钜的《农候杂占》,他注为“闽谚”,由这条谚语可以看到,在农历四月份之前大都是很寒冷的,所谓“春寒”,此之谓也。 9,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出自清人翟灏的《通俗编》卷三“时序”条下。他在里面引用了田汝成《游览志余》里的一个说明,说是把这条谚语写好后,贴在堂屋前面的柱子上,到了夏天就不会有“青虫扑灯之忧”。呵呵,一个美好而幽默的想法罢了。 10,清明
6、螺,抵只鹅。 出自清人范寅《越谚》卷上。很好理解,是说螺蛳是随着季节而长大的,到了清明是最肥的时候。并不是说真的与鹅一般大,只是个比喻而已。要做一下说明的是,这里的“螺”,不是田螺,是螺蛳。 好了,还有许多有关清明的谚语,比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等,都很有意思,留待以后再说吧。·清明发芽,谷雨采茶。 ·懵懵懂懂,清明下种。 ·稻怕寒露一夜霜,麦怕清明连放雨。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清明蛾
7、子谷雨蚕。(山东谚语) ·清明鱼开口,白露鱼闭嘴。 ·霜降配羊,清明分娩。 ·清明笋出,谷雨笋长。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昨天寒食节。 ·清明谷雨两逢,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清明麦吐穗,谷雨浸种忙;立夏鹅毛住,小满打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