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891052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5
《大中国一:我们有个名字叫中国(转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中国一:我们有个名字叫中国(转帖)大中国一:我们有个名字叫中国(转帖)发信站: 饮水思源站 (Fri Jan 7 11:51:56 2000), 转信 转信站: SMTH 前些日子曾有过元朝,清朝是不是中国的争论,还有过一种说法说假如日本打赢了二战也许就有个"日朝".我个人认为这些说法与台湾李登辉一直说不知道"中国"的概念,有共同之处.本板500篇时,ghosts曾问"中国"一词的来历,还没有正式且准确的答复.几天前trout又曾老话重提.所以我把前些天<枫华园>增刊上的两篇文章POST出来,我想不管是
2、大陆人还是台湾人都有一读的价值. /*******************************************************************/【介绍序言】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同俊子 海外华人中流传的一首歌中有这样一句词: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但今天有政治人物和学者告诉你,你的名字是含糊不清的,你搞不清你唱的是什么。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唱歌的中国人说,你搞不清你自己是什么。 首先指出这个问题的政治人物,是台湾李登辉先生。他
3、说,“中国这个词也是含糊不清的”。最近,美国历史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写文章论证。他说,“中国,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样具体内容,恐怕今天谁也说不清楚。它是地理名词呢?政治名词呢?文化名词呢?还是种族名词呢?”。他说这是“无穷的争辩”。余英时的政治观点,读报多的人早已熟悉。他在一切机会都会重复他对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全面惋惜的看法。比如中国近现代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对外强侵略的反抗是不应该发生的“过度反应”。他不只一次指责中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对此历史的责任,他更是警告目前中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类
4、似于排外的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因而这将成为对亚洲和世界文明的威胁。 一些人觉得困惑,在中国大陆,主张“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多半是反对“全盘西化”甚至以西方“文化侵略威胁”的名义抵制现代化的,然而在海外,象余英时这样在美国大学讲授儒家思想的“新儒家”居然附和亨廷顿的儒家文化威胁世界文明的“文化冲突”论。同样令人困惑的是,在中国,为领袖思想提供“理论基础”的文人已衣带渐宽的今天,我们看到历来对极左文人的文章表示不齿的余英时却抄袭其法。 如果将学术和政治分开,这都不奇怪。尽管以历史学者,美
5、国教授,中央院士的身分来加重分量,余英时的上述历史和政治观点和一切东西方学术规范和教养是无关的。不然你很难理解,本来外强侵辱为因,华人反otherstaffoftheCentre.Duringthewar,ZhuwastransferredbacktoJiangxi,andDirectorofthenewOfficeinJingdezhen,JiangxiCommitteeSecretary.Startingin1939servedasrecorderoftheWestNorthOrganization,S
6、ecretaryoftheSpecialCommitteeAfterthevictoryofthelongMarch,hehasbeentheNorthwestOfficeoftheFederationofStateenterprisesMinister,ShenmufuguSARmissions,DirectorofNingxiaCountypartyCommitteeSecretaryandrecorderoftheCountypartyCommitteeSecretary,Ministersand抗为
7、果的中国近代史,世界强权在幕后谈判桌上决定中国命运的中国近代史、以不平等条约和南京大屠杀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史,会在一位历史学者手里成为中国人“狭隘民族主义”的“过度反应”所导致的历史后果。如果没有那些美国的学术头衔,如果没有政治需要,任何一个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不会有听众。然而,问题就在这里,所以今天这种呓语成了通行的“理论”。这正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个艰难。不过我认为这终究会被克服的。 本期转载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姜义华的文章,从历史出发,站在学术角度,对中国在地理、种族、文化、政治上的具体内容作了一番分析
8、。读者可以思考他到底把“中国”搞清楚了没有。然而,应该这样说,问题并不在于“中国”这个概念是否有学术上逻辑上的“清楚”性,特别是把“清楚”的标准简易化绝对化之后。在某种这样的标准下,余英时的观点有他正确的一面,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东西的定义都是不清楚的。我不认为有把每件事的定义或本质搞得理论上无懈可击的可能。随便举例,比如“科学”的概念,中国一位英年早逝的哲学家舒炜光这样说过:我们天天感受到科学的成果,科学是什么却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