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854779
大小:30.2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25
《【历史】湖北省宜昌市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反映的是A.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C.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D.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2.《论语》中孔子认为西周继承发展了
2、夏、殷两代的制度,开创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因而十分推崇周制。三代文明对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A.构建了信而好古的历史观B.塑造了敬天远神的天命观C.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礼文化D.树立了修己安邦的责任感3.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但从挂一漏万的历代农民起义残存材料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倒是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承相通之处。下列农民起义的口号中未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A.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B.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C.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
3、可以自衣食者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5.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8A.排斥儒学以
4、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C.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
5、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8.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学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A.古希腊是西方民主政体发祥地B
6、.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C.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D.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9.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A.社会上层未能警醒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D.士大夫醉生梦死10.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
7、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11.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8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由此可知A.宋
8、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12.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