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ID:16850736

大小:19.9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5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_第1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_第2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忠恕之道[孔子](1)“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的根本途径。(2)孔子认为,“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己所立而立人,己所欲而欲人”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要求每人内心都有一把衡量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尺,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反者道之动[老子](1)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指:循环往返的规律。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

2、化的原因和动力。(2)这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但不论哪一种矛盾对立双方的互相联系和转化是恒常的规律。3.“人之天”、“天之人”[庄子](1)庄子认为:“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人之天”即受到人作用之天;“天之天”则是自然之天。(2)开人之天,意味着对自然(“天”)的变革,开天之天,则是维护或回复存在的本然形态。庄子主张开“天之天”,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是对人的物化的否定,强调自然原则。4.道通为一[庄子](1)“厉与西

3、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厉则是丑女,她们能够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因为她们都是“道”的一种完整的体现。(2)《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的思想正是由事物之间的“不齐”来论述事物之间的“相齐”,原因就在于从道的视角来看,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异。多样的存在基于道而呈现了内在的统一性(通)。(3)这与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统一。万物一体,一切皆为“道”的“物化”。5.“心统性情”[朱熹](1)朱熹认为①“性即理也”,是天落实到人身上的理,性是形

4、而上的。②“心”是形而下的,不能自我发用,只能按照“性”来行动。③“性”发用的形式,就是“情”。性和情是体与用的关系。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

5、ghtcame由此,本然即善的性、发而中节的四端之情、有善有恶的喜怒哀乐之情都统一在了心里。朱熹把心包含性与情的这种状况称为“心统性情”。(2)理论意义:将理性的道德原则与非理性的情感都归于新的作用,善与恶都发自于这个统领了性和情的心,从而一方面可以在性上保持本然之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心的修养来“中节”已发之情。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这一观念,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明理学。“天人合一”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万物统一于理。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

6、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之心性与天之道是一贯的,人受性于天。2.理一分殊[程颐、朱熹]最早出自程颐,所谓“《西铭》明理一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朱熹将“理一分殊”的意义进一步扩大。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源和共同本质,是多样性之所以统一的根据,故谓之“理一”;与此同时,由于统一之理又表现为多样性的万物,各有其特殊性,故而又谓之“分殊”。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3.民胞物与[张载]出自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7、”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他从天人一气、万物同性出发,力求把仁推广与普天之下的万物人类,倡导一种普遍之爱的思想,体现了他抽象的人性论,和泛爱主义伦理观。民胞物与是他的仁爱观。但其本意并非提倡平等,而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后为程朱学派所继承和发挥,成为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4.白马非马与离坚白[公孙龙]5.理学(名词解释)(1)早期被称为“道学”,但所指范围较窄。现在的“理学”在广义上我们分为四个派系,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气学和象数学。(2)理学传承于思孟学派的心性儒学

8、,吸取佛学和道家思想,深化了对性与天道的追问,也延续着天人之辩的哲学议题,主要关注:①万物的构成与秩序问题:“理”是世界之所以成其为世界的原因,“气”是世界得以存在的载体。②何为人的问题:普遍认可性善论,并讨论人的心、性、情如何相互作用。③修养工夫论问题:主张格物致知、致良知等。④人的存在意义:民胞物与、性即理、心即理。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