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833962
大小:4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25
《天津市防震减灾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天津市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天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为切实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规划编制条例》、《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总体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6年—2020年,重点规划2006年—2010年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一、防震减灾现状与社会需求略。二、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贯彻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及我市“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五大战略举措,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合理规划,强化我市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加强我市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ofwork,relationships,needandpossibility,putqualityfirst."Improvestructure",referspartycarefully".I
3、samustadheretotheindividualabsorptionTheprincipleofthedevelopmentofamatureone,andstrictlyperformintheadmissionprocedure,topreventthePartymember为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二)规划目标和指标1.规划目标使未来地震的风险能够预期;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应急工作有序高效,尽可能把应急状态控制在局部范围,减少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缩短灾害恢复周期,避免和减少灾害给经济运行造成的中断或迟
4、滞;为社会提供适合需求的、高质量的防震减灾公共产品和服务。到2010年,中心城市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到2015年,本市行政区域全部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力争使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指标要求为实现规划目标,在2010年前,应达到下述指标要求。(1)地震监测预报本市行政区内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渤海海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力争做到对本市发生的4~5级地震震前有所察觉,5级以上地震震前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初步建立预测预警系统。(2)地震灾害防御ofw
5、ork,relationships,needandpossibility,putqualityfirst."Improvestructure",referspartycarefully".IsamustadheretotheindividualabsorptionTheprincipleofthedevelopmentofamatureone,andstrictlyperformintheadmissionprocedure,topreventthePartymember城镇一般新建工程100%达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100%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6、抗震设防,农村80%以上的新建房屋采取抗震措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80%。(3)地震应急与救援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加强应急指挥场所和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建立灾情监测评估系统,整合应急资源,完善保障体系,各区县建立起3~4个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和2~3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5分钟内初报地震参数,10分钟内精确报地震参数,15分钟内各级指挥系统全面启动并给出震害预评估结果,45分钟内给出震情趋势初步判断结果,1小时内首批救援力量抵达震灾现场,12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灾区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三)发展
7、战略1.加强科技创新,为防震减灾提供科技支撑针对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中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强化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立体观测技术系统建设和相关监测预报技术攻关,实现经验性预测向物理预报的过渡,发展数值预报,努力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对重大工程和新型复杂结构抗震关键技术研究及生命线系统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为城市提供安全保障、开展农居地震安全标准与实用技术研究。通过研制地震灾害现场信息获取、灾害动态监测和海量信息实时传输与共享技术系统与地震现场救助技术攻关,完善地震应急救助技术系统,提高应急反应能力。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