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其它毕业论文 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

经济学其它毕业论文 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

ID:1681937

大小:3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上传者:U-313
经济学其它毕业论文 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_第1页
经济学其它毕业论文 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_第2页
经济学其它毕业论文 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_第3页
经济学其它毕业论文 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_第4页
经济学其它毕业论文 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学其它毕业论文 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其它论文题目: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原意;分歧;逻辑;马克思价值论  [论文摘要]一些人反对劳动价值论,其认识上的根源有三个:一是与劳动价值论存在着逻辑思路的歧异;二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义缺乏全面深入地理解;三是误以为劳动价值论与私营经济、市场经济、要素分配不相容。澄清商品价值论的分歧,必须对马克思关于价值概念、劳动形成价值的原因、劳动价值论作用等理论的原意做进一步地阐明。非劳动价值论不断反对劳动价值论,究其原因,是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与劳动价值论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思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意和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价值是什么—逻辑的混乱  如何定义价值是不同价值论分歧的起点。由于“价值”一词在不同的派别那里有不同的所指,关于价值如何决定的结论自然大相径庭。 马克思认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属性:交换价值即价格;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因此马克思把价值定位于决定价格或交换价值即商品交换比例的最终基础。斯密把阐明“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作为价值学说的首要任务,马克思同意斯密所说的“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的和现实的唯一尺度”,这句话蕴涵着价值是商品比较的最后尺度的意思。从马克思论述价值概念的过程看,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要表达作为“表现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内容”,是要寻求“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即交换的内在基础。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把劳动的凝结物称为价值,是回答决定交换价值的最终基础或共同的东西是什么,揭示价值的本质或实体,不是定义价值本身,因此并没有陷人“价值是劳动,劳动决定价值”的循环论证。均衡价格价值论(及相应的供求论)把价值等同于交换价值,并把价值定义为价格。”由于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结论自然是供求关系决定“自然价值”。主观效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人对效用的主观评价(对于一物的欲望程度或估计)。他们把物品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称之为边际效用,并由此得出边际效用量决定价值量的结论。客观效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都把价值定义为物品的效用。他们的逻辑是:价值就是效用,而效用是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所以价值是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一些人试图把主观效用论和客观效用论结合起来,但仍是把价值定义为效用。如晏智杰先生说:“财富和商品的价值应是指财富或商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财富的实物形式直接满足人的需求,财富的“非实物价值即价格,……通过交换从而间接满足人的需求。”他认为,价值既是财富与人的需要的关系,财富的源泉与其价值的源泉必然是一致的,即是由多要素共同创造的。 如何分析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论分歧的枢纽?均衡价格论虽然承认有交换价值,但它分析交换价值就是分析价格的直接决定因素,它不分析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固有的、内在的东西,不深究交换价值的最后基础。主观效用价值论虽然也承认有交换价值,但认为客观(交换)价值(即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互相平衡的结果,仍然是只就价格论价值;认为卖者在交换中也进行效用评价(而不是考虑交换力),这样就把交换价值淹没了。客观效用论和要素价值论认定价值即效用,认为交换最终是为了效用,商品对卖方也有使用价值,因此交换价值不是一个独立性的范畴,这就把通向交换价值最终基础的道路完全阻塞了。这种观点不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商品,商品对卖方有意义的是交换价值;商品的所有者亿万富翁们销售商品时,他们考虑的是这些商品的交换力,即能卖多少钱,绝不是这些商品能满足自己多大的需要。尽管货币通过许多环节最终可能都和某人的需求相联系,但商品所有者得到的货币绝不都是“通过交换”“满足人的需求”,且不说利润要不断转化为资本和税收,销售额的绝大部分是要用来抵补商品成本的。只有交换价值才能把商品与非商品区别开来。交换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而存在,不等于交换价值本身不存在。一个概念的含义,要分清不同学者的不同所指,否则只能是不停地混战。“价值”实际是个多义词。讨论价值的含义,只能说我说的“价值”指什么,不能说“应是指”什么或“认为指”什么,不能依据自己的价值定义批评别人的价值理论。正像均衡价格价值论逐渐放弃价值论的提法一样,主观效用价值论叫财富效用论、客观效用论叫财富生产论也许更合适。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研究客观世界时,要对事物的属性、状况、过程、本质等用词汇表达出来。而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们却从词汇出发,争论价值一词应当指什么。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效用和交换力,交换力一方面有外在的价格表现,另一方面又有内在的最终基础,不同的学派分别把自己重视的属性当作“价值”,认识怎能统一呢?  二、价值由什么形成—价格决定因素不同层次的取舍非劳动价值论的的商品价值论之所以把自己重视的商品属性当作“价值”,是因为他们不能正视劳动是生产商品的最根本基础。 马克思在提出交换价值的共同的东西是人类劳动凝结的时候说,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把使用价值撤开,商品就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指责马克思为什么撇开使用价值,因为抽象使用价值也是可以比较的。事实上,我们无法说清一平米房子比一吨玉米的使用价值大多少,劳动的比较则是一目了然的。有人说,价格是使用价值的指数,但价格根本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价格要由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来决定,并最终要和劳动量相适应。然而间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马克思在提出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的时候关于撇开使用价值的叙述,只是对劳动形成价值的观点做了形式上和逻辑上的说明,并不是实质性证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则是另有说明的。《资本论》第一章在讲述劳动形成价值的结论时,作了一个注。这个注写道:“为了证明‘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现实的唯一尺度夕,亚·斯密把这种耗费又仅仅理解为牺牲安宁、自由和幸福,而不是把它看作正常的生命活动。亚,斯密的那位匿名的前辈的说法要恰当得多。他说,‘某人制造这种必需品用了一个星期……,而拿另一物与他交换的人要确切地估计出什么是真正的等值物,最好计算出什么东西会花费自己同样多的labour[劳动]和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物上用去的劳动,同另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另一物上用去的劳动相交换。这段话告诉我们,第一,劳动之所以是商品交换的最后的唯一尺度,原因在于人类获得商品付出的代价是“耗费”的人的“生命活动”。耗费生命活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牺牲安宁、自由和幸福,以及斯密说的“辛苦和麻烦”;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生产商品的最终代价。第二,劳动之所以是商品交换的现实的唯一尺度,是因为等值物交换实质是等量时间的劳动相交换;由于生命活动要由时间来度量,所以劳动时间是价值量的尺度。马克思还这样讲过:“即使我的书中根本没有论‘ 价值夕的这一章,我对现实关系所做的分析仍然会包含有对实在的价值关系的论证和说明。胡扯什么价值概念必须加以证明,只不过是由于既对所谈的东西一无所知,又对科学方法一窍不通。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所以,想一开头就‘说明’一切和规律矛盾的现象,那就必须在科学之前把科学提供出来。……另一方面,……理论的历史确实证明,对价值关系的理解始终是一样的。马克思这段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1}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证并不只是通过某一章节,而是通过整个《资本论》对现实关系的分析来进行的。如关于劳动怎样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利润、价格、供求、需求及效用以及自然资源和价值的关系,要素分配和价值源泉的关系等理论。《资本论》第一章对价值的提出是根据抽象方法做出的高度抽象。(2)能证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有两个最基本道理。第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产品,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始终是这样理解的(勿需过多证明)。恩格斯同意这种说法:“在马克思那里,价值概念按其物质规定性来说,不外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经济存在的基础这样一个经济事实的经济表现。”“商品价值是最终支配着一切经济过程的劳动生产力借以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特有的历史形式。就是说,价值概念是这一事实的表达:劳动是经济的基础,劳动在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第二,人类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和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成比例。这就是说,产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比例的背后是社会劳动的比例。 总之,价值之所以由劳动形成,基本原因就在于: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终极成本,是人类获得商品所付的代价,困并且是最终的代价;所以劳动是交换价值的内在的东西,是决定交换比例的最终基础。各派经济学家研究“价值”实际都是研究交换的基础,而交换基础或价格决定因素是分层次的,即:价格一供求一成本、效用一劳动。对这个基础的层次取舍不同,成为商品价值论分歧的直接表现。马克思要把这个层次追究到底,正像英国经济学家米克所说:“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的唯一真实成本,就是人类劳动的耗费。供求价值论不能正视一种汽车在10万元的价位上均衡而另一种汽车在5万元的价位上均衡,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两种汽车包含的成本人类劳动差一倍;供求论所强调的供求因素只不过是起调节作用的中间变量。“要素价值论”和“生产成本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从世俗的直感出发,把思维的焦点固定在企业主的直接表面成本即要素的价格这一层次上,回避直接物质成本还有成本即活劳动;企图从个别企业的角度把物、活劳动两个层次合而为一。他们没有注意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中的自然界是指大自然,和生产资料不是一个意思,“土地是财富之母”中土地也指自然资源,所以不能说生产资料也是财富的源泉。“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劳动资料和经过加工的劳动对象是人创造出来的创造财富的中间手段,是人创造出来的财产或财富,不是财富的源泉。效用价值论则停留在效用这一层次上,回避创造效用的劳动量会和效用量成比例。实际上,“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意味着如果社会需要发生变化,某种商品价值总量亦应发生变化;在长期均衡中,生产者根据社会需要使所用的所有生产要素得到调整,耗费的劳动量和社会需要的劳动量一致起来。 劳动作为生产商品的最终代价,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其它因素无法比拟的作用,应当用一个范畴来反映。  三、劳动价值论能够干什么——伦理还是科学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之所以不愿正视劳动是生产商品的最根本基础,有着思想上的动因。为“适应”非公经济、要素分配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创造”新的价值论,是一些人反对劳动价值论的目的。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未能细心体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否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要素分配。首先,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人的劳动是财富源泉的能动因素,但不是为论证按劳分配否定要素分配服务的。从社会而非企业主的角度看,人的劳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成本和最终原因。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广大劳动者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应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马克思说得很清楚: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情况下,除了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可以成为分配依据的东西,同时按需分配的条件又不具备。马克思同样说得很清楚:按要素分配是因为存在要素的私有权。我们现在既然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资本的私人占有,也就要允许按要素分配主要是按资分配的存在。所以搞要素分配用不着否定劳动价值论。 其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中物与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但劳动价值论并没有无条件地否定剥削的存在。马克思揭示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劳动占有关系,可以让人们看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的虚伪性,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道义上的基础。但马克思不是为了消灭剥削而“创造和构建”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一个公正与否的价值判断,它揭示的是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批评阿·瓦格纳时说:“这个蠢汉偷偷地塞给我这样一个论断:只是由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合理地为资本主义企业主所得夕,……然而我的论断完全相反: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按照商品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归资本家,而不归工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谈到该书所讲的资本主义剥削时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笔者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绝对没有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去主张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绝对没有说:剥削不公平,应当消灭它。奴隶社会的残酷剥削,并不能否定它比原始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一产生,就残酷榨取剩余价值,但也不能否认它是进步的生产方式。目前我们要利用私营经济发展生产,承认私营经济存在剥削,也不会否认其存在的必然性和正当性。同时,在市场经济贫富分化极其严重的今天,论证资本收益的公正性,不见得合乎适宜。对要素分配也要缩小收人差距。 最后,劳动价值论引出的剩余价值论为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剩余价值“剥削的不公正”却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除剩余价值的剥削造成两极分化使无产阶级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外,根本原因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本所有制、产品的私人占有及剩余价值规律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者对剩余价值的剥削,造成了劳动群众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本家以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从根本上制约了投资需求:如果资产者预计生产成果只能弥补工人工资和国家税收而没有“剩余”利润,他们就会减少或停止投资、减少或停止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剩余价值……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刘伟先生的观点代表了那些企图通过“深化认识”来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人们的心态:劳动价值学说及其剩余价值论“否定了一切存在私有制和市场的社会的公正性”。“价值论回答的正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合理性及公正性问题”。所以,适应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现实,我们必须“创造和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要求的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绝不用“合理性及公正性”去说明生产方式的变迁,揭示剥削的不公正性,也不会否认一切私有制和市场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常识是,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果。恩格斯多次强调,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迁中去寻找。“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工人阶级企图实现的社会变革,正是目前制度本身的必然的、历史的、不可避免的产物。反劳动价值论的思潮为了“适应”某种情形(其中少数人是为了实现私有制的一元化)去“创造和构建”新的价值论,否定了商品价值论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把经济范畴当作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