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818823
大小:681.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8-25
《伤口的质量管理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伤口的质量管理青大附院授课内容伤口发展史伤口专科护士的培养伤口质量实践标准一、伤口发展史Thewoundman历史观点:早期人类的伤口和损伤是意外和斗争的结果伤口护理的萌芽18世纪以前,人们用天然物品,如茶叶、羽毛、树叶、和泥土等物质作为伤口敷料,来减轻伤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伤口护理的初期——无菌理念路易•巴斯德于18世纪末开创无菌理念与细菌感染控制观念,才有如何避免伤口感染等伤口护理上新的突破伤口护理——“棉纱布”时代发明: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吸取了路易•巴斯德相关理论,将无菌术的概念引用到了手术切口以及相关创面的护理之上,他发明了棉纱布敷料对术后切口尽心覆盖以阻隔空气中细菌对创
2、面的侵袭,获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很快在西方的医学界得到了应用伤口护理——“棉纱布”时代使用:此之后的一百年,以干燥、透气为主要护理原则的材料不断出现,许多使用更加方便、性能更加出色的棉质敷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至此以棉纱布制品为代表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伤口护理——“棉纱布”时代问题:棉纱布敷料粘连创面组织所带来的换药痛苦、二次创伤以及对于溃疡等难愈性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之处也逐渐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明显,都促使着人们不断地追求着新材料的研发伤口护理——“生物材料”时代1962年,Winter.R博士提出了以保持创面“无菌、湿润、封闭”的全新湿法疗法理论,突破了李斯特时代的理论
3、局限。伤口护理——“生物材料”时代随着这种理念的发展以及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敷料的材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具有保湿功能的大分子物质在伤口护理领域展现出了很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理论的诞生,代表着生物材料与全新伤口护理理念时代的开始伤口护理——“生物材料”时代“湿法疗法”的核心观念,其实是模拟人体皮肤组织的生理环境,为伤口的愈合过程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需要敷料产品具有“生物相容、抗菌、保湿、促进组织生长”等特殊的功效,然而在当时很难找到一种材料能够真正满足“湿法疗法”的全部要求,可以说材料科学的发展限制着“湿法疗法”的推广与应用现代伤口护理理念—仿生理念湿法疗法经过了几代人的研究与发展,以
4、“湿法疗法”理念为基础的各种伤口护理材料层出不穷,其卓越的临床效果与详实的实验数据也逐渐得到了众多医护人员的接受和患者的广泛认同。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最新公布的《创面医疗用品行业指南》中将“湿法疗法”确定为对创面护理的标准疗法。现代伤口护理理念—仿生理念湿法疗法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它所代表的是人们对于创伤护理理念的不断追求以及对患者人文关怀的不断提升将创面的愈合的要求从简单的“防止感染”提升到了“防止疤痕、促进愈合、止痛舒适”的更加关爱、人文的高度二、伤口专科护士的培养伤口专科护士伤口专科护士是指在各种急慢性伤口护理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丰富临床经验
5、的高级护理人才。伤口专科护士现状•••••开设伤口门诊院内伤口会诊成立专科小组负责本科的伤口换药没有开展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医院对专科护士定位不明岗位职责不清晰推荐人选没有针对性角色与管理者重叠工作没有被医院、医生认可没有得到院内的重视伤口专科护士具备素质••••••••喜爱伤口造口领域学习能力强不怕吃苦勇于承担自我调节组织教学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伤口专科护士所需的支持•••••信任上的支持平台上的支持指导上的支持规划上的支持监督上的支持三、院内专科护士的培养院内专科护士的培养•专科小组建立:压疮小组皮肤护理小组伤口小组•承担相应职责•没有承担相应职责学员的选择具有大专及以
6、上学历获得护师执业资格证书有一定年限专科工作经验英语水平4级以上够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学习主观能动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心及奉献精神,由所在单位推选的精英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课程主要包括12个方面的内容。1、皮肤结构与皮肤护理2、伤口管理与交3、伤口类型和伤口愈合4、伤口评估和伤口记录5、卫生与敷料更换6、临床营养支持与伤口愈合培训课程的设置7、疼痛8、压疮与预防9、敷料的选用与治疗10、糖尿病足综合征11、下肢静脉溃疡的预防及压力治疗12、与伤口治疗有关的法律问题考核方式主要课程理论考试临床实践报告病案讨论参与情况培训出勤情况等无培训课程缺席的情况下才能视为合格伤口护理小组工
7、作职责•伤口护理小组组长职责•伤口护理小组核心成员职责•伤口护理小组网络成员职责伤口护理小组会诊流程病区压疮上报处理流程注意事项••••考核机制会诊费职责明确护理部支持医生护士工作配合•风险•会诊•独立性伤口护理质量标准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预防胜于治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